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舌尖细节
夜色
《八九十枝花》
野 读
人物
上网趣事
lh3671
lh367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物

尹国顺

说谁谁是人物,那人必定或大或小有过人之处。而在魏晋时期,那些文人也是够人物了,所以世人有“魏晋人物晚唐诗”之说。

魏晋人物的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真是古今中外少有,任谁也是学不来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时代“造英雄”。魏晋时期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致使人心浮动,莫衷一是。更迭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正常的跟进思维,追求安宁,成了一种追求和奢侈。于是,或返归大自然,到名山大川、深山老林做“身”的隐士,或避于深宅大院、闭门谢客、大隐于市,做“心”的隐士。总之是由济世报国向内转,回归内心和自然,注重内心的养生和修炼。“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这样的《咏怀诗》多了起来,其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向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追求返归内心,以一种表象的放任旷达来抵抗、消解社会的无法把握。这是魏晋诗人和名士的无奈,也是他们在时代和现实面前被逼迫出来的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一大贡献。这一点,晚唐时期的诗人也和他们非常相似。

晚唐诗人的风格、诗情画意对大自然飘散旷逸的情怀,与羁旅之情,退隐之思的抒发,何尝不是时代的再造。尽管失去了盛唐的风韵,但也有寒苦的心境与恬淡的深意。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责任也是文人的生活载体,充分体现在诗文中。虽然以杜牧、李商隐等又一代优秀诗人的崛起,再度开创了唐诗的新局面,怎么也冲不破一个朝代将灭亡的羁绊,再唱也是寿终正寝的挽歌。杜牧的《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就充分说明一个无奈人的生活轨迹: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这种对时空阻隔的无奈已经上升到了哲思层次,无论爱情还是人生,都是这么的无奈,传达的思绪穿透暗时代和时空。圣经中说最追不回来的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人生失去机会和失去爱情的机会一样,失去了就失去了,裂痕是难以弥补,弥补了也会留下痕迹,况且,谁放弃时间谁就放弃了一切。而爱情也是人生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晚唐,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虽然被平息,但给文人士大夫带来的却是一次次沉重打击。“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面对着这种烟消云散的巨变,感受着这种时代的衰落气氛,他们或者从沉痛中抬起头来,企图挽救时世;或者在悲哀里低下头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或者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对时世变化感到伤感与痛楚,却缺乏勇气站起来,只是在那里发发感慨而已。所以他们大都“躲”起来了,只能面对大自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或者偏僻山林,或者自己的内心,诗风也为之改变。所以《中国文学史》上称:

“晚唐诗以李商隐为代表,在盛唐诗、中唐诗之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从这三重境界前后相续的轨迹中可以看出,第一,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第二,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第三,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但尽管这三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但从诗歌发展角度看,它毕竟峰回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一个新的诗歌天地……”

不过,话又说回来,“魏晋人物晚唐诗”中,尽管说的是晚唐的“诗”,其实还是说人,说晚唐的诗人们。读诗识人,古今一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