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 娜 中国新闻奖——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名单上,本报报道定格着当时的年代、当时的郑州,先后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9年春天,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出炉,本报刊登的由李登科编辑,郭久辉、李昕采写的《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系列报道获得一等奖。时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中国新闻奖评委张芬之高度评价:这是“货真价实的金牌”。 翻开已经泛黄的报纸,这6篇洋洋洒洒的报道跃然纸上。在1998年9月,风光十年的亚细亚突然倒闭,记者以其敏锐的新闻敏感性和手头掌握的大量资料,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艰苦采访半个月,潜心写作一周,最终出炉了《“亚细亚”商誉还值1200万吗?》、《外光内糙的亚细亚管理》、《任人唯亲的代价》、《一匹没戴笼头的马》、《破灭的连锁帝国之梦》、《衰退不仅仅是内因》6篇调查报道,在1998年9月9日到16日的《郑州晚报》上刊登。 [ 厚积薄发出珍品 ] 回忆起当年的写作和编辑历程,已经满头白发的李登科依然掩饰不住激动:“我认为,好的作品需要厚积薄发。” “写这六篇报道用了一周时间,但是积累资料却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李登科说。1988年冬天,李登科第一次和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遂舟接触,随后的采访中,他细心地收集关于亚细亚的有关资料,先后写出了“亚细亚之光”、“搏击风浪立潮头”、“矛盾的症结何在”等一系列通讯,向读者介绍亚细亚的故事,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亚细亚资料库。 “无论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是本报的,还是其他报社的,是赞扬的还是贬斥亚细亚的资料,尤其是亚细亚中后期导致其衰退的材料,我都是事无巨细的全都要。” 张芬之评价亚细亚系列报道“读来兴趣很浓,不觉其长;读后余音缭绕,耐人寻味”,这和李登科他们掌握了大量独有和丰富的材料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仅仅有材料就够了。李登科介绍说:“尽管我们掌握了很多资料,但是客观的报道必须建立在对当事人深刻的采访上。”于是,确定了题目之后,李登科等三人在前后半个月的时间里,不畏劳苦,不厌其烦地先后采访了20多位在亚细亚各个层面工作过的同志,获得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写作素材。随后,他们调动起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材料库,坐下来敲定作品主题,精心筛选写作题材,精心构思文章的谋篇布局,整整用了一周时间艰苦写作,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这组别开生面的系列报道。 [ 力求客观角度新 ] 新闻报道的生命是真实。对此,李登科作为一名从事二十余年新闻工作的“老”记者,作为获得高级记者职称的“专家记者”,他对此体会良深。 “亚细亚有过辉煌的历史,后来有了败走麦城的结局,如何客观报道,这是一个难题。”李登科说,如果不能对事务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就有可能像“瞎子摸象”中的几个瞎子那样犯片面性的错误。 “社会是立体的,亚细亚也是立体的。”李登科回忆说,亚细亚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多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也必须是立体的、全面的。于是,他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报道亚细亚这颗“野太阳”衰落的原因。 经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对亚细亚工作人员的采访,李登科他们最终从亚细亚的管理、人才、监督、目标四个主观原因,社会竞争、商业环境等客观原因着手,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亚细亚兴衰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建立自己的人脉对于积累材料来说也非常重要,采访过程中,如果不是对亚细亚十多年采访积累下来的人际关系,也许材料不会那么丰富,采访人员也不会涉及亚细亚的各个阶层。”李登科还将这系列报道的成功归功于来自各界朋友的帮助。 [ 次次满票获大奖 ] 在对亚细亚系列报道进行评价的时候,张芬之透露过一个细节:从中国新闻奖的评奖实践看,一篇或者一组报道能在评奖小组乃至51位全体评委的投票表决中,无一遗漏的连续得满票,是很少见的。“《郑州晚报》是一个地方性小报,能够让评委全部投赞成票,说明这系列报道的货真价实,小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对这组报道,张芬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题材重要,主题深刻,有现实的借鉴和警示作用;新闻背景材料运用得巧妙而精当,构成了这组系列调查的鲜明特色;语言简洁泼辣,选材深刻有力,为整组报道增色不少。 翻看多年前的这组报道,记者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回望,依然觉得那轰轰烈烈的商战就在眼前上演,而那个时候记者和编辑的敬业、辛苦、执着,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2003年起,《郑州日报》围绕市委、市政府“拉长工业短腿”的中心工作,做了长期的动态跟踪报道以及一系列大型、有影响的报道。 2003年3月21日,日报陆续刊发“论拉长郑州工业短腿”5篇系列评论:《认识统一起来》,《上下形成合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造就一批优势企业家》,《信心是金》,为大力发展工业营造舆论氛围,获得各界好评。2007年,刊发8篇走进郑州工业系列报道,盘点自2003年拉长工业短腿以来,郑州市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取得的璀璨果实。2008年11月26日刊发“探析郑州工业崛起之路”系列报道。 [ 商业贸易 ] 1991年,本报星期刊组织的“星期天哪里去?”评选共有100多家单位参评,收到选票4万余张。最终评出的“十佳去处”中,商场占了5家,分别是商业大厦、亚细亚商场、商城大厦、市百货大楼、华联商厦等。郑州商贸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商贸城建设也点燃了郑州商场之间的战火,位于商战核心区域“二七商圈”的“野太阳”亚细亚商场由盛极一时,到梦想破灭,在郑州商界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1998年9月9日至16日,本报共刊发6篇《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题目分别是《“亚细亚”商誉还值1200万吗?》、《外光内糙的亚细亚管理》、《任人唯亲的代价》、《一匹没戴笼头的马》、《破灭的连锁帝国之梦》、《衰退不仅仅是内因》,深刻揭示了亚细亚商场衰退的原因。 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本报一篇篇饱含热情的报道,恰似一颗颗记忆的珍珠,串起了郑州商业嬗变的过程。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