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7版:郑在巨变 记忆永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冠盖如伞 法桐成就绿城
情景闪回 艳芳留住青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情景闪回 艳芳留住青春
[ 改革开放迎来黄金时代 ][ 快门记录时代变迁 ]
艳芳照相馆曾名满郑州。
如今的“艳芳”仍走在市场前列。

□本报记者 王 影

特殊年代造就了“艳芳神话”。作为郑州最早的照相馆之一,老字号艳芳照相馆已经有58年的历史。它透过照相机镜头记录了几代郑州人的幸福瞬间。

[ “请”来广州老字号 ]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服务行业的水平非常差,政府特地从南方城市抽调相关的服务技术人员来支援工作,来自广州的艳芳照相馆就是其中一家。1956年,首批20余人从广州艳芳照相馆抽调,在二七路南头路西开设了郑州艳芳照相馆。

“广州援郑人员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照相设备,如相机、镜头、放大机等,而且带来了摄影、暗房、整修、着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郑州艳芳无论设备、材料、技术,还是服务质量,都保持了广州艳芳的优势。”郑州艳芳照相馆现任总经理侯磊介绍说,创立于1912年的艳芳照相馆是广州一家老字号照相馆,由三水人黄跃云、刘昌泉合资创办,20年代驰名省港澳,孙中山、鲁迅等许多名人都曾在这里照相。

初到郑州,“艳芳”严重“水土不服”。“很多人看到橱窗里陈列的‘女披扫地白纱,男着燕尾西服’的婚纱照扭头就走,称这些是‘怪照片’。”家住郑州新力电力公司家属院的于大爷,是同一时期援建郑州热电厂的技术工人,他回忆道:“时隔不久,在橱窗和前厅里,便出现了戴柳条帽的工人、扎白毛巾的农民、纳鞋底的家庭妇女。”

[ 改革开放迎来黄金时代 ]

“艳芳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从1978年开始的。”1977年进入郑州艳芳照相馆工作的侯磊,见证了郑州艳芳的辉煌,“那一年,‘艳芳’试验冲洗彩色胶卷成功,填补了郑州照相业彩色摄影的空白;1980年,郑州艳芳照相馆率先开设了彩色摄影室及彩色暗室,购置了3万多元的德国照相机和日本产放大机,成为郑州第一家开设彩色摄影的国有照相馆。”

1984年,在二七路81号成立的郑州市彩色摄影扩印中心,将郑州艳芳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艳芳’不仅在郑州人心中扎根,而且还吸引了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区地人们慕名而来。”侯磊回忆道,“那时,由于周边省市都没有扩印中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外地来中心扩印的顾客都是要住宿的,在中心的一楼搭建的平房里摆放着八九张床铺,来扩印的人需要住上一两天,等取了照片再回去。”

[ 快门记录时代变迁 ]

郑州艳芳照相馆现任总经理侯磊的另一个身份是“艳芳”最资深的高级摄影师,整整工作了37年。如今“艳芳”但凡接到大型外采任务,他总是保持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

1977年,侯磊被分配到郑州艳芳照相馆,他用了半年时间熟悉了照相馆的各种工种,营业、照相、暗室、裁裱、整修。“照相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最后跟着照相师傅当起徒弟的他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而一张胶片就值十几块,每次都力求画面完美才舍得按下一次快门,虽然现在都是数码连拍时代了,但我还是改不了过去的习惯。”

全家福套册是“艳芳”的专长,正如侯磊所言:“生意最好时就是春节,二十多口、十多口老老少少的大家庭,以及许多三口之家,都来这里拍全家福。”同时,这也是侯磊最美好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初,那是一个大年初一,身为摄影师的侯磊接到一份为六七十口的一个大家庭拍摄全家福的工作,但由于顾客的儿子还在外地很晚才能赶回郑州,他和照相馆的同事等到深夜12点,直到拍完这张全家福才下班。“当时,老人家拉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儿地感谢。”侯磊笑着说,从他手中拍摄的全家福照片不计其数,看到一个个家庭幸福地团聚在一起,感觉自己也挺幸福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