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知味
新书架
随笔
南国品海
随笔
郑州古塔
lh4c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会见老友陈健

陈勤廉

周原去世,痛心之余,自然想起了陈健。进京次日,拨通她的电话,我自报家门,电话的另一端,传来欢快的声音:“你是40年代新华社的小陈,小圆脸,腼腆,不爱说话……”我忙抢着说:“你是风风火火,快人快语的安徽姑娘,是我入团的介绍人!”她哈哈大笑起来。我忙问她:“你的身体怎么样?”她风趣地说:“还能走路,还会说话。”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一别60多年,彼此都急于见面畅谈。

叩开羊坊店东路新华社家属院陈健家的大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动情地叫着我的名字。落座后,她忙着为我冲咖啡,手脚麻利并无老态,言谈举止依然保有年轻时的风采。

“还在写!”她回答了我的提问,并随手拿出2014年第7期《炎黄春秋》杂志。我翻阅着,一篇占有8个页码洋洋洒洒两万字的长篇文章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屏息默读,感情在字里行间起伏奔涌,心灵被这样的句子震撼着:“赞扬他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怀念他在贫困饥饿的上世纪60年代,和焦裕禄结伴带领兰考人民走出困境,生出希望,使他们免受饥饿,甚至死亡。”所以当他去世后,兰考十万群众为他举行了“囚徒荣归”的葬礼。文章的结束语是:张钦礼和焦裕禄在兰考恰似一对孪生,讲一个不能逾越另一个,否则就失去了生命的光彩。我面前这位87岁高龄的资深记者,她坚持公平正义,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冤狱13年正名。

历史的沉淀,使当事者与后来者更加看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年事已高的陈健不忘记者的天职,不改为民说话的初衷。她同情冤假错案的受害者,如同身受,于是,她去采访,奔赴各地“寻找”心中的典型。这些年又写出了不少伸张正义,为民呼喊的好文章。报告文学《父与子》、《黄河的儿子》、《命运的抉择》、《春恋》等分别发表在《花城》、《炎黄春秋》等杂志上,文章刊出后,被新华社评为优稿,曾被多家报刊转载,社会反响强烈。这时,我们的谈话被电话铃声打断了,又一家邀请她去采写文章!

谈话间隙,我站起身来环顾书房四周,在墙壁上看到一首诗“青山易隔水难断,日东月西两相悬,几多恩爱几多愁,风风雨雨五十年”,这是他们结婚50周年时周原书写的。这首诗把我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岁月,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与周原、陈健同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周原是“满门忠烈”的烈士后代,他禀性刚烈,正直好强,很重感情。陈健回忆说:“1950年,有一次我在记者会上汇报情况,周原一面严肃认真地听我汇报,一面详细作记录。几天后,他约我去相国寺吃夜宵,吃饭中,他交给我一本用粗糙的稿纸订成的小本子,封面上写着:‘一位女记者的成长道路’打开一看,是我一年多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就这样,我们相爱、结婚了。”

我敬重陈健大姐,更怀念周原兄长。我与陈健又谈起周原坎坷的一生。陈健无限感慨地说:“1957年,周原被卷进了政治的旋涡,受尽了折磨。他在农村劳动时,我利用采访的机会偷偷去看他,当时他全身浮肿,两脚肿得发亮,两眼肿成两道缝,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躺在那里像死人,我在一个村的供销社买了两瓶封陈多年的补酒,朝他嘴里一点一滴地灌,点点滴滴灌了一天一夜,居然醒过来能说话了……”

事过四年,周原被摘掉右派帽子。他一头扎进农村采访,去寻找党需要的,人民爱戴的典型人物。于是,在兰考的采访中和同事们一起找到了焦裕禄这个典型。

周原去世后,兰考不少群众前来北京周原墓地悼念。周原心中有兰考,兰考群众心中有周原。陈健快慰地说:“仅此一点,是可以让周原瞑目于九泉之下了!”我感叹:“老友相逢诉衷肠,悲欢离合倍感伤;饱受沧桑坎坷多,犹念当初少壮狂。”40年代,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诚待人、无私友爱、亲如一家的舒心情景,永生难以忘怀。如今,老友各奔东西,生老病死,我们不免谈起人生的最后归宿。性格开朗、思维豁达的陈健意味深长地说:“子孙为我和周原在凤凰岭寻觅了一小块墓地,我们将在崇山峻岭的大自然里,真正找到安静公正的生活,那时,终身的‘寻找’就结束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