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我的郑州户口
朱德改诗
千户苗寨 王国强 摄影
《部落的力量》
小肉麻
您可曾这样期许?
朱元璋管闲事
沧桑(铅笔画) 梁尔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您可曾这样期许?

——访台北钱穆先生故居

张健莹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最后的23年在台北度过。东吴大学的西南角外双溪72号是他的居所。如今,他亲手写就的标牌素书楼还挂在门前,那是母亲曾在家乡素书堂陪护养病的纪念。他96岁高龄时,当局陈水扁以他建房手续不全侵吞公产为名令他搬出,之后三个月他溘然长逝,一年多以后,素书楼又作为钱穆先生故居对外开放。

故居左边弯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绿树葱茏中就是钱先生的住处了。

钱先生自己说他始终一书生。他一生以书为伴,读书、教书、著书。

故居一楼曾是先生的客厅,也是他讲学的课堂。钱先生一生作了75年的教书先生,曾在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等学校任职,桃李满天下,培养英才无数。他曾经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传播中国文化。70多岁他来到台北,就在这间客厅,杏坛教书诲人不倦,曾经听他讲课的学生成了教授,又让他的学生来听课。92岁生日那天,他讲了最后一课,留下了最后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因为当时台湾西化倾向严重,他担心中国的文化无以传承。在他看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因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她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中国的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在此”。这是先生对中国前途一线永不绝息的希望,是他坚定的信念。

故居二楼是先生的书房、书库和卧室。先生一辈子读书著书,他一生写下了1700万字,著作等身。有《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等。90多岁时他仍然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在书房著书,当时视力减退,常常写的字重叠一起,由助手帮助誊清,晚上再有夫人逐字逐句读给他听,《朱子新学案》就是先生在这里完成的著作。看看先生的书稿字迹有小变大,就知道他毕生的心血全都凝结在这里了。

先生治学态度严谨独立,常常有不同的见解提出,或许他曾经写就的:“劲草不为风偃去”就是他的自许,是他为人为学的风范。

书房的书柜顶天立地,书很多很多。卧室的摆设极精极简,仅有橱和两张床。夫人为了他竟然席地而卧,怕是睡熟了有所闪失。房外的长廊是夫人专为先生设计的,摆着藤椅。先生每天在这里散步三千,夫妇还在这里闲话,这就是夫人胡美琦的《楼廊闲话》。坐在长廊上能看到满院的青松翠竹茵茵绿草,夜间能看见明月。难怪先生满意地说过:“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那是先生读书著书的沉静时光。

先生可有这样的期许?在他曾经生活过著述过讲学过的地方,延续着他的活动,有很多的人来讲,讲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人来听,听诸子百家、听朱子新学。

楼下客厅对面,原是夫人的画室,现在是多媒体的的展厅、教室了。这里播放着钱先生的多媒体资料,钱先生对少儿循循善诱,他说,多读中国书,从小开始。他说中国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士是指知识,君子是指品格学问。先生在新亚书院时对学生说过:天地不老,时时在回春;人心不死,也会时时的新生。让这一粒粒新种,埋落在僻地,让它默默地、悠悠地、静悄悄、冷清清,像是软弱无力地,而终于生长了,只待春风一到,这里便是大地的新生命。先生总把希望寄托在后人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正听着先生的教诲,正看着先生的风采,“你要不要喝水?”工作人员悄声问我,默默接受她送上的水,心中顿时感到温暖。多媒体播放结束时工作人员客气地递上一张调查表,询问我的来历,也征求我的意见,我认真地填写后交上,她双手递上一枚精美的书签,说声谢谢。书签上正是钱先生书写的名言:劲草不为风偃去。我问这里现在还有讲课吗?回说有,除了不定期的文化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纪念音乐会,还有每周的儿童读经班和书法班。啊,这里还是一个讲堂。历史和国学的讲堂。让儿童从小学起的课堂。这可是钱先生的期许?

离开故居的时候,看到一个穿劲草文化衫的小伙,顺便向他打听胡适纪念馆的路径,他礼貌地说稍等,很快就拿出一张专门复印的地图,告诉我怎么到公交站,要多长时间,问要不要他事先联系,边说边把我送出门外。忽然他又说请等一下,这时我才发现门外下起小雨,他要拿雨伞送我到公交站,我一再婉拒,小伙执意要送,我真不好意思了,此刻已是中午了,真怕误了他的午餐。幸亏公交车及时到站,我连忙告别小伙,他却递上一种名片说路上有事联系他。

这可是先生的期许,期许故居有这样的管理者吗?你曾说“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我视故居的接待为幸得绵延的人文。钱先生您以为然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