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地雷战故乡行
苹果熟了
《街角的老北京》
书香长存
秋之美
qhq5a55
qhq5a5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雷战故乡行

吴建国

“海阳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得鬼子开了花。”这是抗战时期在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1962年,一部电影《地雷战》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几代人的记忆,也使海阳人民的英雄事迹闻名全国。影片中的赵家庄就是现在的海阳市行村镇的赵疃村,这里是当年威震敌胆的地雷战的主战场。

中秋时节,有机会前往山东烟台海阳市探寻地雷战旧址赵疃村,重温抗战岁月,探访英雄足迹,追寻红色记忆,再次聆听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地雷轰响,感受那段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历史。

海阳地处胶东半岛南部,地形复杂,多山石丘陵,为地雷战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1940年2月,日寇入侵海阳,民兵虽是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武器装备差,几乎没有像样的枪。1943年5月,第一颗地雷爆炸成功,从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易造的地雷自然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赵疃村的民兵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石雷,杀伤力不低于铁雷。一时间,全村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造石雷碾炸药活动,《地雷战》中赵家庄全民动员造石雷的场面,就是当时赵疃村的真实写照。

从景区由西向东前行,入口处的建筑独具特色,地雷、碉堡和古槐树等造型把游客带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顺着沟壑修建的道路两旁,一侧是仿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砖灰瓦老房,错落有致的房舍内,摆放着地雷战中所用物件展品;另一侧是休闲的峡谷漂流河道,修有瀑布、娱乐设施等,为一条山水观光带,就连路边的垃圾桶都为一个鬼子抱着一个地雷状的雕塑,颇有乐趣。走着走着,一块巨石矗立在面前,极具视觉冲击力、好面熟的石面上写着“镇妖石”三个大字,这块自然而然的巨石将你的记忆瞬间带到了影片《地雷战》的场景中。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赵疃村,登上村头的“信号山”山顶,附近几个村子尽收眼底。那时,赵疃、文山后、西小滩村是开展地雷战最活跃的村庄,也是地雷战的主战场。电影《地雷战》里的“爆炸大王”赵虎就是以赵疃村民兵赵守福、文山后村的民兵队长于化虎两位人物名字各取一姓一名为原型塑造的,西小滩村的孙玉敏也是影片中的女主角“玉兰”姑娘的原型。赵守福机智勇敢,只身深入敌穴埋下三处地雷,炸得十几名敌人上了西天;人称巧雷、活雷的于化虎,非常擅长埋设飞雷,博得“活雷化虎”的美誉;孙玉敏当年虽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却是一员杀敌虎将,地雷战传奇巾帼英雄。

“雷乡出英雄,英雄造地雷。”这是许世友将军在1945年10月赞扬海阳民兵时写的题词。抗战时期,海阳地雷大显神威,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在册烈士就有7000多人。英雄已去,但抗日英雄用鲜血铸就的共和国脊骨与精神却永存,在胶东乃至全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沿着石阶抬眼望去是高耸的地雷纪念碑。1995年,为纪念抗日争战胜利50周年,山东省和济南军区在地雷战旧址赵疃村举行民兵地雷战实战演习,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地雷战纪念碑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碑文。碑前方的山坡下有一大型实景剧场,每天演出两场。背面山坡不远处是一个声、光、电相结合显示地雷战场景的蜡像馆,形象颇真,很是感人。在纪念碑周围,安葬着赵守福、赵同伦、于凤鸣等当年的15名民兵英雄。墓碑前,有人敬献的花圈静静地陪伴着英雄,向他们表达着敬意。

硝烟散尽,记忆忧在。今天的“信号山”早已失去了瞭望、戍守的功能,成为人们游览的一处景致。但地雷战故乡之行,我还是感受到了,昔日人们寻求和平安宁而付出的艰辛,以及地雷战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激励。地雷战成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也因为这场反侵略的战争而被后人铭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