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考“后遗症”
麦 天
文公家训(书法) 马俊明
家庭这盘棋
蕉荫读书图(国画) 李巧凤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
益母草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考“后遗症”

♣ 郭良正

我1984年参加高考,大女儿2008年参加高考,正当我们的高考情愫渐行渐远,“此情可待成追忆”时,又迎来了二女儿的高考。

2014年二女儿高考前两年里,我在广州谋事。谋事养家重要,女儿高考更重要。春节后去广州前,如何给女儿报志愿,已提到了家庭议事日程。

我说还早呢,考后再思虑不迟。她娘仨不依不饶,一定要让我定报哪个名校的方案不可,那阵势好像我是管录取的教育部官员。她们又说,上哪学校看我的了。这话说的,好像是我参加高考一样。最后,迫于她三方压力,我到楼上邻居家,找来她学生上年用的招生之友,先做预热模拟填报训练。

那本有各高校完整招生信息的招生之友,随我去了广州。

茶余饭后,睡觉之前,那本书已成为我的必读物。刚看时,净是些专业、录取人数、学费、学制、地址等,觉得特别枯燥乏味,看着看着就烦了。烦是烦,捏着头皮也得看下去,因为这看的是女儿的前途和未来。想到这,我也就耐下了心思,从那些条目里面,去找些可行性方案。这一细心,还真看出了些门道和兴趣。除院校类别,强项专业,在同类院校的地位,学科带头人,以及所在城市的街道,去上学的最佳乘车线路等,都在我的考虑之列。这一捋,学问可就大了,我的眼界和思路随之也就大开。

于是,原先的文学阅读不得不为之让路,看高考之友,成了我每天阅读的重头内容,忙时见缝插针,闲时一连几个钟头研究,尤其是睡前,更是望眼欲穿,穿过纸面已进入到各所大学的校园、讲堂。

我参加高考时,地理是我的强项,考了87分,后来对城市地理初衷不减,再加上这次对女儿院校的遴选,城市尽在我心了。

我时常把所研究的“成果”向她们汇报,又得到反馈信息,来调整我的研究方向。一旦把这当成一个事儿去干的时候,时间过得就特别快,很快就到填报志愿的时候了,填报的院校,与我的既定方针没多大差别。

当把女儿送到大学,我返回公司上班时,觉得很不适应了,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东西。尤其睡觉时,总是不易入睡,即使睡了,也睡不熟,睡不深。当我从枕头旁拿出那本厚厚招生之友时,又来了兴致,每所大学所在的城市、街道、熙来攘往的莘莘学子,在我眼前又过起了电影。哎呀,好家伙,原来心思还在这里呀。于是,我就顺势而为,与招生之友相拥而眠,成了我的作息常态。

我的“研究”成果,也提高了我的品位。在最近一次文学活动上,遇见一年轻文友。她说,秋季就到山大去读研呢。我接过话题,把山大强势学科文史哲、在全国排行、录取分数线、威海分校比本部低多少分等言说一遍。她惊呆了:老师您是山大的教授吧。

我自嘲道:教授是假的,身子瘦是真的。

通过高考,我和下一代是很能融洽交流的,一次在火车上与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交流,他说:真看不出来,你这老头(其实那时我才四十岁出头)对大学竟有如此深的研究,难得呀,老爷子。

高考,既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既是考知识,也是考见识。通过高考这个平台,让我丰富和年轻了起来,这是我多年前料所不及的收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