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道自任范仲淹
独步东山(书法) 王 鹏
小寒乐趣多
雪落中原
《艾迪的自白》:找到直面生活的勇气
涛声琴声(国画) 马东山
你好,郑州
盈盈飞雪逐流年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道自任范仲淹

♣ 易 舜

古人有云:“生在苏杭,葬于北邙。”这是古人对生前身后的理想栖居之地的选择。唐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代即已如此,宋代这里仍是许多名载青史的大人物的长眠之所。

范仲淹本是苏州吴县人,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在赴任途中卒于徐州,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县万安山尹樊里,如今这里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的地界内。

当我们来到范园时,已是下午四点了。初冬的田野,不复有金黄的喜悦,予人一丝萧瑟的意绪。范园就坐落于这一大片田野中,如果将视野放大,范园前有伊河,后有万安山,前者是孕育河洛文化的母亲河之一,后者处北邙山之巅,山川形胜,更底蕴厚重。

走过范园的正门,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映入眼帘。“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刻写在中央,其旁两柱镌刻对联一副:“嵩少青山高道德,涧瀍碧水洁萍蘩。”古人常以山比德,嵩山、少室山更显范公道德之高尚,涧瀍二水为洛水支流,在水中洗净萍蘩,正可用于祭祀我们崇敬的先贤。

牌坊之后是一段神道,引导我们进入范文正公祠。“谥之美者,极于文正”,文正乃赠予文官最崇高的谥号,有宋一代,群星灿烂,而谥文正者不过司马光、范仲淹、王曾几人。范文正公祠入口悬挂《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祠中塑范仲淹像,像上悬挂“以道自任”的匾额。

祠后便是墓园,范仲淹与母亲谢氏、长子范纯祐长眠于此。围墙后面还有许多范仲淹后代的墓,如范仲淹另外三子纯仁、纯礼、纯粹及从子纯诚等。围墙内三座墓的分布位置,民间有“扯儿背孙”的说法,谢氏肩上背着孙子纯祐,右手拉着儿子仲淹,冰冷的墓地立时呈现出了一派家的温暖。

范仲淹的早年经历颇为曲折,两岁失怙,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子从父姓,这时世界上并没有范仲淹,只有一个朱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上进士榜的也是朱说,而不是范仲淹。不忘祖宗,这是国人共有的信仰,不能认祖归宗,是抱憾终身、遗恨千古之事。据富弼为范仲淹所作墓志铭记载,在考取进士、踏上仕途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范仲淹权集庆军节度推官,朱说改姓为范,名仲淹,并且上达于有司,获得了官方的承认。

范仲淹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情深。范仲淹未中第前在应天书院求学四年,母亲思念远行的游子,“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范仲淹日后尝告诉诸子:“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子欲养而亲不待,范仲淹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在弥留之际,他只希望“与母坟同域”。

范仲淹本苏州人,继父为长山人,何以葬于洛阳?按古代礼制,范母改嫁朱氏,不能葬于范氏祖茔,范仲淹恢复了本姓,亦不能葬于朱氏祖茔。范仲淹生前即考虑到了这点,要使母子永远同聚,只能另寻地方。此外,唐朝贤相姚崇的经历也有可能启发了范仲淹。姚崇问母亲死后是否与父亲合葬在一起,姚母云:“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耶?”这一回答颇有名士风度,不拘泥于礼,而独重一个情字。姚父死后葬于陕西,姚母死后葬于河南,姚崇死后亦葬于其母身边。范仲淹敬重姚崇,择葬地于姚崇墓附近,实际上姚崇墓距范园不过三四百米。

范仲淹早年的经历对他影响至深,他本人是个孝子,传家注重孝道。《宋史》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这条记载可与上文提到的范仲淹对诸子的教诲相印证,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孝与廉这两种品质紧密相连。《宋史》载纯祐“事父母孝,未尝违左右,不应科第”;纯仁虽应科第,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考中进士,但不愿远离父母,朝廷授官武进知县,“以远亲不赴”,改任长葛知县,仍不往,父亲问他:“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回答道:“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直到父亲谢世后,纯仁才出仕。

在今天的中州大地上,聚居了许多范氏后人,范园所在的许营村,范姓占村中人口的七八成。范寨村距范园大概有四十分钟车程,这里如今归属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在村委会一间不大的范仲淹家风文化传承室中,地方志工作者和村中长者向我们展示了范氏族谱,说明了范寨村与范仲淹的联系。

范仲淹身后获赞“以道自任”,这道经天纬地、通古贯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