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书人书话
编织幸福生活
太行风(国画) 潘大江
心有二用
《在黄昏起飞》:对消失乡村的怀念
静看夏日行云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编织幸福生活

♣ 李开振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那些年代,手工编织技术在农村极为流行,很多家用物品都与编织密不可分,例如厨房里的锅盖、篦子,床上的垫子、凉席,收拾粮食用的簸箕、筛子,等等。而在我的亲人中,熟稔编织的也不胜枚举。

奶奶编织的高粱秆锅盖结实耐用。也许现在用的锅盖多为金属的,花样繁多,应有尽有,可在过去,高粱秆锅盖是厨房的标配。秋收时节,要提前准备高粱秆,若要做大一点的,就选稍微粗的高粱秆;若做小的,就选择细点的。奶奶把削下的高粱秆精心地保管起来,晾晒到水分将尽,就可编织了。奶奶戴好顶针,备好大针,选好粗线,将高粱秆一根一根地缝上去。从第一针开始,奶奶顺着中心的“十”字上下交替加放高粱秆,自内向外走线,逐渐形成一个个半包围的方形,最后再绘成一个大圆圈,就算固定结实了。然后,根据使用情况裁边,可裁成方形、圆形、多边形等。为了方便打开,还要在锅盖上面做一个提手,这样就做好了。奶奶编织的锅盖结实耐用,人见人夸,颇受欢迎,还可以拿到街上去卖。除此之外,奶奶还能用亭亭玉立的麦秸秆或结实柔软的玉米苞叶,编成一个个软凳子,它们大多圆柱形,直径20~30厘米,高10~15厘米,蜷坐在上面软绵绵的。记忆中奶奶从不闲着,不是编这就是编那,即便耄耋之年还要劳动,只是眼睛不好使了,就让我纫针,我也是乐此不疲。

父亲编织的麦秸秆垫子柔软舒适。父亲先是把一个门板卸下来,然后用两个长凳支起来,两边都用结实的大绳勒紧。然后,用砖头缠好麻线,两个系在一起,均匀地搭在门板的两边。一般来说,四组八个砖头的绳坠子就够了。我时常给父亲打下手,均匀地递麦秸秆,帮父亲做点杂活。父亲搭一层麦秸秆,就将绳坠子从门板上面交换过来并用手拉紧点再放下来。一般从一头单数绳坠子编起,再搭第二道麦秸秆时,就交换双数的绳坠子。这样反复操作,一直编到合适的长度为止。天气晴朗时,要忙地里的农活,所以父亲一般阴雨天才会在家织,织好之后,待太阳出来,还要好好晒晒,才能当垫子用。此外,父亲还会用长长的高粱秆编成箔,用来晾晒庄稼,还能用地头长的那种长长的檩子编成箩筐或其他东西,用来盛放物品。

舅舅编织的竹筛让人爱不释手。舅舅编织的时候,先戴上一个长围裙,再在自己腿上铺一块厚厚的粗布,便开始精彩的表演了。编织竹筛的工序通常有锯竹、划竹、编底、制筛托、编筛框、铺筛底、缠筛子、剪边、搭圈等。正式编织前,舅舅先锯竹再划片:锯竹时,两脚将锯竖立夹住,上下滑动;划竹时,把竹子用刀划开,一划为二、弄平弄细。锯竹、划竹完成,再经过起底、编帮和收边,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我常想,那些粗细均匀的竹片仿佛都是听话的孩子,舅舅想怎么编织,都是轻松自由。舅舅表演的舞台十分大,可在自家院子里,也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每次编织时,舅舅都得点起一支烟,做到胸有成竹了,才敢下手,所以舅舅像在编织一件件艺术品,也像是在编织人们的幸福生活。用的时候,通常将粮食倒进筛子,左右手交替旋转,瞬间就可以过滤掉尘土或是种子的外皮。筛子有正用,也移作他用,秋天用筛子截鱼,冬天用筛子捉鸟。舅舅除了编织竹筛,还会编织竹簸箕、竹筐、竹篓、竹席……而这些编织品,都是如此精巧,让人爱不释手。每到逢集,舅舅都会去我家所在的街道赶集,边编边卖,生意异常火爆。赶上舅舅哪天要是不来,买东西的人一准能找到我家里。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些编织技术被我们渐渐淡忘,甚至束之高阁了。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依然有人在传承父辈留下的这些遗产。我想,我们应该把它们捡起来,因为它不仅是美好的回忆,还是古老的文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