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慨然揽辔志澄清
烤馕就像老爱情
临苏轼《治平帖》(书法) 王学俊
村 戏
《请记得乐园》:切开由谎言编织的人生
谷雨,留住最后一抹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慨然揽辔志澄清

♣ 王 剑

东汉桓帝年间,冀州一带发生了饥荒。然而各级官吏巧取豪夺,不恤民情,以致盗贼蜂起,民怨沸腾。

朝廷得知消息,立即委派一位青年官员为清诏史,前往冀州巡查。车队出发前,青年人慨然登上马车。只见他手执缰绳,昂首挺胸,极目四方,俨然一副天降大任于己、誓欲澄清天下的凛凛气派。

当地的太守、县令听说这位青年要来冀州,自知罪行即将暴露,便纷纷解下官印、脱下官袍,落荒而逃。一时间,这位青年官员威震河朔的美名传遍天下。

这个青年人,就是范滂,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人。他年少时便怀有清正的节操,被郡里举为孝廉。因符合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又被朝廷征用,名列“江夏八俊”之一。

范滂冀州巡查有功,很快升任光禄勋主事。太尉黄琼非常欣赏范滂的才华,又把他调入府中担任掾属。有一次,汉桓帝想了解民情和官员政绩,就诏命三府(太尉、司空、司徒)属官检举问题官员。范滂当仁不让,一下子就弹劾了20多个高官。尚书霍谞见他检举众多,怀疑他夹杂私愤,便派人前去质询。范滂正色道:“我检举的,都是贪污腐败、奸邪不端、祸国殃民的人。农夫除去杂草,庄稼才能茂盛;忠臣除掉奸佞之人,朝内风气才能清明。如果我的检举与事实不符,甘愿受死。”

范滂年轻气盛,疾恶如仇,他的行事风格无疑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怎奈他生活的时代,正逢宦官专权的东汉中后期,贪官佞臣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范滂见国事艰难,抱负难展,只好弃官而去。

范滂回到汝南,郡守宗资早闻其美名,力请他出任汝南郡功曹。范滂到任后,其“清厉”的秉性再次凸显:对那些不守规矩、不忠不孝、胡作非为的人,尽皆痛斥驱逐。同时推举底层那些被埋没的人才。

范滂的外甥李颂,是功臣李通的后代,但他为奸作恶,名声不好。不曾想这家伙竟攀上了中常侍唐衡,唐衡通过宗资为他谋得了一个职位。谁知范滂毫不通融,将此事压下不办。宗资觉得很没面子,十分恼火,便把怨气撒到范滂的书童朱零身上,用皮鞭抽打朱零。朱零因受范滂的影响,也是一身硬气,说:“范大人清廉公正,今天我宁愿被打死,也不愿违背范大人的裁定!”宗资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范滂整顿吏治,无意间触动了郡中官员的利益,很多人因此心生怨恨,认为范滂“结党”。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朝中忽生“党锢之祸”,大批正直的士大夫、贵族和太学生被捕入狱。范滂虽远离朝堂,但因牢修等人的诬陷,也被株连,以结党罪名关进黄门北寺监狱。狱吏见他们不守监规,准备加以拷打,范滂见同囚的党人体弱,就请求让自己代为受刑。狱吏要求犯人祭祀皋陶,范滂说:“皋陶是古代的贤人,他如果知道我没有罪,就会在天帝面前替我申辩;如果我真的有罪,那祭他又有什么用呢!”说完,范滂仰天长叹:“古代的人遵循善道,能为自己求得幸福;当今的人遵循善道,却使自己身陷囹圄。我死之后,希望能把我埋在首阳山边,我上不辜负皇天,下不愧于伯夷、叔齐。”

不久,汉桓帝大赦天下,范滂等人得以出狱。但必须返回原籍,终身不许做官。范滂回乡时途经南阳,南阳士大夫夹道欢迎。范滂在南阳、汝南诸郡名望之高,可见一斑。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大将军窦武联合朝臣,试图诛灭宦官。结果事情败露,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人被害,大批同党被捕、流放,党锢之祸再起。祸及汝南,范滂也上了被捕名单。前来送达诏书的督邮吴导,很有良心,他在汝南驿馆,关上房门,手捧诏书伏床大哭。范滂闻知此事后,说:“吴督邮大哭,一定是因为我啊!”于是,他立即赶到县衙自首。

县令郭揖见范滂前来投案,大吃一惊。他毫不犹豫地解下县官大印,准备和范滂一起出逃,认为“天下之大,哪里不能容身呢”。谁知,范滂却出奇地冷静,说:“只有我死了,这件事才能够平息。怎么敢连累您?又怎能让我的老母亲流落他乡呢?”

范滂被解送京城时,范母带孙儿前来送行。范滂安慰母亲说:“我的弟弟仲博很孝顺,他会好好照顾您的。恳请您不要再想我了,要注意保重身体!”范母强忍着悲痛,说:“你今天能够与李膺、杜密这些正直的大臣齐名,死也瞑目了,又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

范滂回过头,看到默默垂泪的儿子,叹了口气,说:“儿啊,我想让你作恶吧,但恶事却是不能做的;想让你行善吧,但我行善却落了个今天的下场。”路上的行人听了,纷纷流下眼泪。

范滂被杀时,年仅三十三岁。“慨然揽辔志澄清,一激谁知党祸成。母子可怜终死别,庶几广孝在扬名。”范滂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给中华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宋人徐钧、苏轼、黄庭坚都对范滂敬佩有加。后人这样评价范滂别母的义举:“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