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上,老师布置一项作业:通过一个事件,推理出一个本质的结论。为了具体形象地让学生弄懂作业的含义,老师带学生去校外。
恰好,有一个蹬三轮车的汉子,正满头大汗地停留在一家小卖店前,先要一瓶矿泉水,一仰脖子喝干,接着又要一瓶矿泉水,又一仰脖子喝干,然后又要一瓶。
老师问:“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他渴了。”所有学生齐声回答。
老师高兴极了:“这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不久,他们又看见一个满头大汗的人,站在一家商场门前。那人一边撩起衣襟擦汗,一边仰望着商场上空悬挂着的空调,惬意地闭上眼睛。
老师问道:“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他热了。”所有学生齐声回答。
“对,聪明呀。”老师更高兴了,决定带同学们去观察复杂现象,于是,他们来到一家医院。这时,恰好有一个男人神色慌张地向厕所跑去,一分钟后,男人回来了。
老师问道:“这男人怎么了?”
“他内急,去厕所方便。”学生答道。
老师点点头,可是,没过一分钟,那个男人又去了一趟厕所,就这样,20分钟不到,那个男人竟然去了15趟厕所。
老师也觉得奇怪,他一眼瞥见厕所门上方那块“痢疾科专用厕所”的牌子,忽然明白过来:“同学们,考验你们观察能力的机会到了,你们通过这人连上15趟厕所的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他尿频。”“他便秘。”“他去厕所吸烟。”“他患了健忘症。”
老师生气地说:“他是痢疾患者。你们都不知道看一看厕所门上方的牌子吗?”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老师匆匆走上前,拦住那个再次匆匆返回的男人问道:“告诉我,你这样来来回回,是因为痢疾吗?”
“痢疾?”那个男人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我是医生,叫那家伙出来打针,可都半个小时了,那家伙还蹲在厕所里,害我白跑十几趟。”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