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戊戌政治风云中能自保平安,但他的观点、态度悉为慈禧所知,戊戌政变后他自然不可能再获重用。
1898年夏秋,山东黄河再次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甚至浮尸蔽水。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实龄已七十有五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
派李前往当此苦差,慈禧当有自己的考虑:一是自己通过政变重新训政,想以派如此重臣前往灾区,显示自己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二是李鸿章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骇,借此变相罚李。
从山东勘河返京后,李鸿章仍然未受重用,但他又在闲居了八个月后却突然时来运转,东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从“勘河”到“督粤”,这种官运的大浮大起看似命运捉弄,实则为李鸿章一直耐心等待、不断窥测方向、最后果断行动的结果。
原来,虽然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但光绪皇帝活着对慈禧和守旧派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慈禧曾打算以“帝病重”之名谋害光绪。但此时的中国已是“半殖民地”社会,慈禧不能不先试探各国对此态度,没想到各国纷表反对,甚至表示要派医生到宫中查看光绪皇帝究竟是否病重。而全国也舆论哗然,尤其是各地华侨纷纷发电,有时甚至数万人联名,要求慈禧归政,确保光绪平安。
面对强大反对,慈禧只得打消谋害光绪的主意。但她又于心不甘,打算“废掉”光绪,另立新帝。但这“废立”之事仍需试探外国的态度,可是慈禧等守旧派与洋人交恶,无从打探,于是与李鸿章私交不错的荣禄便走访李鸿章,请李打听外国人的态度。
李鸿章认为自己东山再起、重获大权的机会终于来临,便不失时机回答说,这是内政,如果先询问外国人的态度有失国体,但如果派我到外地当总督,外国使节必来祝贺,这时可顺便探问外国态度而又不失国体。除了想重掌大权外,李鸿章还提出外放当总督的另一个考虑是远离京城,以避开“废立”这一至为敏感、甚至有关身家性命的宫廷权力之争。荣禄为李之说法所动,所以几天后他就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李鸿章再获重用任两广总督的消息传来,外国使节果然纷纷前来祝贺。当李鸿章“无意之中”向他们谈起废光绪、立新皇帝的问题时,这些使节则表示这是中国内政,他们“理无干涉”,但他们的国书都是给光绪皇帝的,如果另立新君是否继续承认则要请示本国,以此间接地表达了反对废立之意。荣禄、李鸿章担心废立会引起外国干涉和国内一些官员反对,因此他们也不太赞成此时废立。于是荣禄提出了不必过于着急,可先立 “大阿哥”、慢慢再取得皇帝“大统”的建议,得到慈禧认可。
任命李鸿章为两广总督,则是慈禧的老谋深算。对权谋术数,慈禧可能比李鸿章还要精通。李想外放当总督,慈禧则顺势让他当两广总督,因为广东紧邻香港、洋商众多,中外交涉日益繁杂,不懂洋务者很难在此为官,李鸿章当是最佳人选。更重要的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在海外华侨、华商中得到广泛支持,声势越来越大,而侨民、侨商大多数都是广东人,所以广东同情康党的人很多,慈禧认为广东人心浮动、局面不稳,只有像李鸿章这样资望甚高的官员才镇得住。慈禧此举最厉害之处在于,她清楚知道李鸿章从思想、观点上赞成、同情维新,所以一定要李前去镇压康党,将李置于不能不明确态度的“风口浪尖上”,这既是对李的考验,又可将李“拉下水”。
就在任命李鸿章为两广总督的第二天,慈禧便以光绪之名诏谕各省督抚严密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其中特别强调“沿海一带”、“海疆各督抚”,显然是说给李鸿章听的。
1900年1月7日,李鸿章春风得意、精神抖擞地离京南下,于1月16日到达广州,只隔了一天就接印视事。
在政坛失势一段时间后仍审时度势、积极活动,最终竟以年近80之高龄东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李鸿章的能忍、能等与终生嗜权恋栈的性格在此显现无余。
摘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