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根
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正在全国各地上映,针对这部影片,媒体上出现了一些批评之声。不过,有一种批评《赤壁》的理由很值得注意。一部分人认为:《赤壁》之所以不好,就是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三国人物形象,破坏了自己对赤壁之战的既定理解。比如,他们心目中的“瑜亮”关系是“诸葛亮三气周瑜”,而影片《赤壁》中的“瑜亮”关系却是惺惺相惜、真诚合作;再比如,他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应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而影片中的诸葛亮(金城武饰)却是有点无厘头的帅哥。因为影片展示的赤壁之战挑战了自己心中的既定想象,所以很多人便说:吴宇森的《赤壁》拍得不好,赤壁之战哪能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恐怕还真是个问题。中国人对赤壁之战的印象,大多源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一些戏曲作品,可是,《三国演义》是小说,它里面所描写的,更多的是作者的虚构,而非历史真实。换句话说,罗贯中在写小说的时候,就已经把真实的赤壁之战和三国人物给颠覆了。一些戏曲作品更是“戏说”。那么,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同是“颠覆”,凭什么罗贯中可以而吴宇森就不行?既然“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吴宇森用电影展示一下他自己理解的赤壁之战又有何不可?
追问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还是我们的心态有些保守。我们中国人不喜欢接受那些挑战我们既定观念的东西。在面对一个新事物之时,我们很多人不自觉地就要拿出一把旧尺子去测量,看看它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尺度。
不是说不可以批评电影《赤壁》,而是说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旧的模子去“匡正”一个新事物。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学会用一种从容的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那种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加、稍被“冒犯”就暴跳如雷的做法实在应该被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