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提高乡镇领导干部行政执行力之我见
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的生命线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四德工程”建设的思路与意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董立人

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践行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观。胡锦涛指出: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念,为谁创造政绩,如何争创人民满意的、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绩,留什么样的政绩,以及由谁来评价政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为此,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政绩观,强化并提高政绩文化自觉。

领导干部的政绩文化自觉可以说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文化自觉”是我国已故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97年就提出至今仍然倡导的思想行为自觉概念。文化自觉是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应肩负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自觉要求。“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充分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

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政绩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真正的政绩,以什么标尺检验政绩等的自觉意识。领导干部的政绩文化自觉,就是要领导干部对自己的政绩有像计算机一样有自我纠错、整理碎片、自我修复系统的自我组织完善功能和修正作用。领导干部的执政文化自觉具体表现为执政选择和执行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指领导者思维的自觉,理性的自觉,行为和责任的自觉。

领导干部的政绩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即“我是谁和为了谁”的问题,它的出发点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就是对自己是“谁”的定位。工作的价值认同首先是对党的价值的认同,包括对党的性质、党的纲领、党的理论、党的路线等方面的认同;其次是对自己岗位职责的价值认同。领导干部的职务是指从事领导和行政工作的岗位,这个岗位的本质意味着一种责任,而权力则是履行职责的条件。如果曲解或违背了这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将岗位职务视为个人的地位、荣耀和权力,必然导致整个工作价值观的扭曲。工作价值取向是指“为了谁”,即为谁履行职务和行使权力。正确的工作价值取向应当是一种为党、国家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工作价值的前提,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否则,工作价值取向就会出问题。

领导干部政绩文化自觉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考验的政绩观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古皆然。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领导干部的政绩或绩效,可以说是对领导干部的领导实践活动过程和目标客观考评的结果。有的领导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条件下对领导政绩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反对那些为了个人政绩搞的形象工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在脑海里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意识,即领导干部的政绩要能够有达到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的有机统一。从表面上看,显性绩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隐性绩效往往比显性绩效更有生命力,更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李源朝强调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的阐述,语言简朴,却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又阐释了一种新的政绩观、权力观、执政观;既是珍贵的从政经验之谈,又饱含着对各级干部的关爱提醒和忠恳告诫。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领导干部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以科学的、发展的、多维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自己的政绩。

领导干部的政绩活动要体现出公共意志并以优秀的公共精神为动力源泉。领导干部在履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以为公众服务为出发点,强调以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参与和责任为内容的一种公共精神,公共性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理念,一种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领导的政绩要体现出公共精神的思想。公共精神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公共精神得以孕育的前提,这既是公共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使然。领导干部政绩涵盖的公共精神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公仆意识、奉献意识、民本意识、公平正义、共享共建、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等社会价值理念。领导干部公共精神的培植需要转变以下几个观念:一是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升华,从以物为中轴中心回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轴中心。二是由物欲冲动的牟利动机的诱惑向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升华,使政绩建立在一种更高的道德层面之上。三是由片面追求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征服向争取给予大自然报答和回归升华,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精神有机统一意识。四是由集权政治向科学民主升华,从权力官治至上的管制思想,向法制与德治有机结合的科学善治的思维模式转变,以达到物理、事理、人理、善理的和谐统一。五是由片面追求个人官本位升迁向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理性追求升华。由目前某些人热衷于五个“C”(Career工作职位,Cash现金,Casino奢侈消费,Car汽车和Cottage别墅)等物质享受,向另外的五个 “C”(Character人格、品质,Culture文化、文明,Courtesy礼貌,Community社会、公众和Commitment奉献精神、公共精神)等的人文精神追求的转变,用优秀的人文精神元素来积极调节政绩活动。

我们提倡领导干部要有执政文化和政绩文化自觉意识、其目的就是要使领导干部善于进行执政文化反思,通过文化反思达到文化自觉,由自觉意识到自觉行动,由不自觉到自觉、再由自觉达到更高自觉,减少执政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认清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觉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自觉地为执政行为提供前馈性智力支持,以确保其政绩实践活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公共管理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