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农村党员发展的新途径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演进中的基层政府定位
调适农村党政关系走向双赢的对策
发展黄帝文化旅游产业的着力点
实现发展新跨越必须选准突破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演进中的基层政府定位
城中村流动人口
聚居区的社会功能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演进中的基层政府定位

赵聚军在《人文杂志》撰文认为,以家庭承包制的全面推行为界,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大体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基层政府所承担的职能首先是不断得到强化,并在人民公社时期达到顶峰;其后却又不断弱化,甚至完全退出供给体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中一个主要的制度原因,就是在家庭承包制这一农村基本制度层面的重要变革实施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却未能随之进行及时的制度变迁,而是基本上延续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制度外供给模式。直到税费改革完成,制度外供给模式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在原有公共服务体系已经解体、新体系却未能及时建立的情况下,当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定位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短期行为的成因

薛刚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撰文认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行政现象,它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将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造成的短期行为划分为两大类:主观无意造成的短期行为和主观有意造成的短期行为。主观无意短期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1)决策问题的关键信息缺失;(2)决策主体认知能力不足。主观有意短期行为的形成主要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因素所导致。内在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官员谋取自身利益倾向和多重责任义务冲突中的不恰当选择倾向;外在因素是指地方政府官员所处的会对自身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缺陷和不良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主观有意短期行为的现实发生是地方政府官员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

城中村流动人口

聚居区的社会功能

蓝宇蕴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撰文指出,城中村空间结构的升级,并非只是空间秩序的重新梳理,而是涉及城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系统性问题。在城市社会分工体系中,城中村发挥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聚居区功能,并因此获得了主流社会排斥下的生存发展空间,获得了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动力。城中村空间改造与治理,必然会给政府体制及现有公共职能的履行提出新的挑战。随着城中村改造带来的空间结构升级,随之而来的是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功能及其空间体系中的深度调整,客观上需要政府性力量参与的新型流动人口居住及生活方式与之配套,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体制及公共职能机制的全面转型。大规模城市化对低成本城市生活的刚性需求,社会分化在空间中的呈现及其结构化,城中村利益相关者利益沉淀所形成的结构性制约,政府体制及公共职能机制的滞后效应,这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使得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具有暂时难以替代性。如何在城中村空间改造与治理的形势下建构完善的相关制度及机制,这在应对与城市化相关的社会问题中很值得研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