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李伟强 席 娜
现代社会,网络正在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瘾”成为舆论热议的关键词。从“网瘾可被认定为精神病”到“电击治疗戒除网瘾事件”,等等,层出不穷。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定为有网瘾。这个标准一经公布,更是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
网戒之盼
儿子变卖家电沉迷上网,母亲一气之下将手提电脑藏了起来,儿子却打110谎称电脑被盗,多次“电召”警察破“案”追“赃”,以此发泄对母亲的不满。
“孩子沉溺网络,家长心急如焚,网瘾已成为万千家长苦恼的‘多发病’。”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孔德荣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满足了青少年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时,一些有害内容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
尤其是网络衍生的如网游、网聊、网恋等娱乐、交流方式已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许多自控力较差的孩子把网络上的虚拟内容当做自己的精神支柱,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对网络以外的事漠不关心。
有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占中国网民1/3还要多,这一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26.9%,其中有7.1%的小学生患有网瘾,最小网瘾患者才两岁,数据可谓触目惊心。“网瘾少年”作为一类人群,也开始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成为社会近期关注的焦点。
小月是郑州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暑假期间,他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上网的主要内容就是玩网络游戏以及与同学、网友进行语音聊天。
孔德荣告诉记者,像小月这样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而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很多。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生活中他们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而在虚拟网络中他们却得以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自我的认同和归属感。
针对这类对学习缺乏兴趣的网瘾青少年,孔德荣建议家长们改变观念,帮助孩子们发掘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重建新的兴奋点,使他们对新的生活产生信心与兴趣,并因此建立责任感与道德自律。
网戒之乱
“目前国内外研究网络成瘾的专家学者虽然不少,但却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国内在这方面也没有形成专家共识。由于网瘾定性不确切,成因及病症难以‘确诊’,因此给‘治疗’带来了一系列麻烦。”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级心理治疗师杨勇超表示,关于还在酝酿中的《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尽管有众多精神医学专家论证,但依然缺乏权威性。
“从精神病学专业的角度,网络成瘾行为也属精神疾病的研究范畴,但不是通俗所说的精神病,这一点特别重要。通俗说的精神病是指重性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与成瘾行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孔德荣特别指出,网瘾就是网瘾,并非什么“精神病”。“例如烟草成瘾、酒精成瘾,甚至打麻将也可以成瘾,它们都属于成瘾行为,不能说抽烟的人是精神病是同样道理。”
与此相反,却有那么多单位盯上了网瘾“治疗”这块“大蛋糕”,甚至将此作为谋利手段。例如“起航拯救训练营”,训练期为3个月,交费共计1.7万元。然而,这些“训练营”“治疗”网瘾的手段显然是粗暴、浅陋的。早在2004年,“强制灌服中药戒网瘾”便在宁波出现,而后又出现暴力倾向明显的“魔鬼训练营”,还有些以催眠为主要手段治疗网瘾。
“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禁闭关押、打骂恐吓、暴力训练等方法,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杨勇超说,判断某一种成瘾行为(包括网瘾)是否需要医学干预,除了要达到成瘾的标准以外,特别重要的是要看个体的躯体功能和工作、学习、社交、个人生活自理的能力,有无受到成瘾行为的损害。至于上网时间的长短,只是判断有无网瘾的指标之一,不能据此独立诊断有无网瘾。
网戒之道
“救孩子、为孩子好,就要学会真正爱护孩子,尊重孩子的权益。网戒之道,应在‘瘾’外。”杨勇超认为,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家庭教育不健康,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学校应试教育的枯燥和压力,而根治青少年网瘾的关键在于家庭。
杨勇超说,其实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网瘾背后的成年人和广大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在网络成瘾的背后,于成年人来说,承载了多少社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心理障碍、家庭变故等?
对于青少年来说,大多数不能很好地认识网络,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就是用来玩的。对于这些,我们的社会,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是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干预?
杨勇超指出:“在家庭中,关爱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对迷恋网络的家庭成员做到细心、耐心、爱心、关心、真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化那些迷途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