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群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曹操,死也没有想到:他为人的好坏、葬墓的真伪,会让后人带来争议和兴趣。
远的不谈,近的最早鲁迅说过:“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是,无论如何非常佩服他。”毛泽东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我国的中心地区,他改了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稳定、恢复、发展。说曹操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作怪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的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后来,作为中国社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旗帜鲜明地发表“为曹操翻案”一文,并写出剧本《蔡文姬》,赞扬曹操把才女蔡文姬从匈奴那里赎回来,但没有读过史书的老百姓依然相信“曹操是奸臣、小人”,可见,文学的力量比历史的力量在民间大得很多。
凡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没有一人是完美的,误伤人伦的也有,但不失其伟大,曹操也然。元末明初罗贯中搜集传说、散曲、话本,编成戏剧性、故事性很强的《三国演义》,就给曹操真容毁了。但,历史上的真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呢?
曹操(165~220)沛园人(即安徽人),其人是一个大宦官的养子。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东汉灵帝时,他跟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打败黄巾军,曹操得叛军三十万人,组成“青州军”,扩大了军事实力。汉献帝逃离长安,曹操欢迎于许昌,以许昌为都,控制了小朝廷。官渡之战,战败袁绍,扫平残部,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北征东北的乌桓,进位“丞相”,南击刘表,得荆州,同孙权大战,赤壁失败,形成三国鼎立态势,建安二十一年进爵“魏王”,二十五年病,下“终令”:“殓于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芷金玉珠宝。”死时六十六岁。
唐代,曹操的名声很好,李世民的“祭魏大祖文”,称曹操“哲人”,“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手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评价很高。唐玄宗把曹操“阿瞒”的小名拿来自称为荣,《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真实的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到了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又杯酒释兵权,所以他非常重视“防内”,他怎能允许宣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呢?所以曹操的形象逐渐被歪曲了。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妖魔化曹操,并与关公对比,把败将关公奉若神明,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连三岁小孩都说“曹操是奸臣”,真是把曹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更有甚者,《三国演义》恶毒地安排了一个“七十二疑冢”的情节诽谤曹操,正是安阳北部地区有许多大土堆,人称“曹操墓”,据考古学家探明134座为东魏、北齐的皇族墓区。
如果把书中人名作为一个符号,《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书中写的战略战术和政策,不少为毛泽东引用称赞。如果用历史上真名真姓写小说,会混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给普通读者带来错觉。《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典型,不是对读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历史造成思想混乱吗?
曹操真墓发现了,但仍疑云重重,这先要弄清曹操是怎样一个人,曹操墓的发掘论证才会有意义。否则,不是白忙一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