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雨
感怀落叶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筋柔百病消》
平川的诗
“东西”由来的另一说
14
23
孙晓云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感怀落叶

感怀落叶

儿时读国文:“呼呼呼,风来了,树枝儿摇摇,树叶儿飘飘,秋天到了。”等后来,方知有“一叶而知秋”的谚语。

对于落叶的诗句,随着念书的增多,在我脑海里所形成的观念,渐渐地多了起来。尤其是学到李白的“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便将原有落叶仅限于时令变化的象征,深入到了人们的聚散分合。于是,后来念到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就容易理解“红衰翠减”的内涵了!

那么,落叶护不护草木呢?我猜想,它也要化作肥料的,对草木来年的生长有利。你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满目萧然的情况下,还给人以消长更迭、展望未来的感慨。

要说落叶,也有悲戚的歌词,那《夜半歌声里》宋丹萍唱的“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的景象,确实描绘得凄凄惨惨,让人悲悯。其实,自古人们多为叶落、叶衰而伤感,元代无名氏的那首《梧叶儿》就借着梧桐叶黄,细写了闺怨:“梧桐树,叶又黄。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极富民歌,意象单纯,又形象鲜明。同样,于《凭栏人》中,借“玉兰桐叶零”摹写了弱小的萤火虫秋日惶惶窘迫的缩影。

对枯枝败叶写得既形象又生动的,在我看来,当数刘秉中的“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那场霜。寂寞在秋江上”之《翠盘秋》了。 你看,他把干荷叶摹写得多么形象逼真,环境是多么的凄凉啊。为什么竟会这样?词人道出了个中原因,“都因昨夜那场霜”,才使得干荷叶寂寞秋江!而他的第二首:“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则进一步将干荷衰败、色无多、枯倒、不耐风霜的整个过程写得惟妙惟肖,联想朝代的兴亡,让人对世道的沧桑、万物皆空发出诸多的慨叹和禅家意境。

“一花一佛事,一叶亦风流。”

原来,那“一叶知秋”的成语,来源于“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之《唐子西语录》。

感情充沛的诗人,不知为何,见到落叶总是多愁善感、悲哀唏嘘。就连那位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汉武大帝,不免唱出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颇有老大自伤的意味!而毛泽东则不然,他那首《重阳》诗里,洋溢的则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与大气。由此看来,诗人因览物之情的差异,其感受也各不相同的。你瞧,秋天到了,枫叶红了,不同的诗人对枫叶的感受,亦各不相同。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就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股子黯然神伤的模样;而同为唐代诗人的杜牧在《山行》中却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腔子赏心悦目的欢喜。今人,尤其是当今的摄影人,倘若见了满山遍野的红叶,就会喜之不尽、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不失时机地捕捉枫叶红似火的美景。

说到一叶风流者,当数苏东坡,他在《前赤壁赋》里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用“一叶扁舟”表达他那种旷达、开朗的胸襟,豁达、超脱的气质。

我爱读诗,亦爱摄影。对红叶,我喜爱拍摄它的艳丽色彩;对于落叶,我爱拍摄它的聚集;倘若那枫叶、红叶、黄叶、枯叶……乃至于虫子啃过的残叶,我都要用相机摄下它的美丽;即使叶子只剰下了脉络,我也要拍下它仅有脉络的残缺美。有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么,落叶呢?落叶归根,我想也会跟落红一样,化为肥料,有利于来年草木的生长的。除此之外,那落叶尚有别的用途。那年,我到农村探亲,雪大泥深,路不好走。为了回赶,我沿着公路的边沿行走,公路两旁是一排排杨树,落叶将两旁的地沟堆得满满的,踏上去,软软的,松松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走起来没了雪滑泥泞的感觉。我加快了脚步,终于顺利返家。这,也许是我多年来对落叶的特别感怀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