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书架
15
26
书法
国画
书法
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早年间郑州的搭棚业

王瑞明 杜丰芮

郑州的搭棚业是随着京汉、陇海铁路的通车,商埠开通,各地行商、坐贾云集,百业开始兴旺。原有建筑不敷使用,为应急需,搭棚业便开始风行起来。最初在火车站附近,搭起很多工棚、料棚,做买卖的商贩也仿效搭起席棚戏院、茶馆、饭铺、杂货店等。后延伸到棉花市场与周边的货栈、仓库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多种用途的席棚。棚的种类有工棚、货棚、彩棚、店棚、凉棚、暖棚、喜棚、丧棚、戏台、牌楼等,都是临时性的。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人,大都是无文化的体力劳动者,人们称之为“棚匠”。当年,郑州的棚匠大多是修筑京汉铁路的湖北籍工匠,工程完工后筑路大军有的留在郑州,大部分转行搞起撘棚业务。其中在钱塘里、西关大街西口、老坟岗有湖北汉口、孝感人开的“高昇”、“恒兴”、“国柱”席棚铺名声大,生意最忙。棚匠们为了生计大都围着西棚转,西棚铺的掌柜和“棚匠”们为了揽活大多聚集在熙熙攘攘、烟雾缭绕的茶馆里,这里是等活的好地方,久而久之便成了待工的场所,按现在提法就是劳务市场。席棚铺掌柜接到活后,先要“讲棚”。所谓讲棚,就是客人需要搭什么规格的席棚。工时需多少天?价位等都要交代清楚,写个契约,最后交点定钱,就算定下来了。之后,席棚铺掌柜开始备料,请棚匠张罗动工。搭棚主要用“席泊”,过去有卖席泊的铺子,专门生产芦苇编织的席泊,自然也少不了大小杉木杆、长短竹竿、麻绳等原材料(后有的改用铅丝)。

当年在郑州城乡搭大棚可不简单,讲究的是不“埋”不“碰”,不论在平地或复杂地面立杆,不能挖坑,不能碰住房屋上的砖瓦和院落中的花草等物,斜撑吃力的部位由扣锁固定,横三竖四,牢固可靠。搭棚的主要技术是徒手爬杆类似杂技般的技艺,是检验一个棚匠是否合格的标准,还要胆大,衫杆架子往地上一立,无论多高都得手脚麻利地爬上去进行高空作业;还有一项是系绳扣,系的绳扣既简便又结实,拆时容易解开,省时省工,棚匠用的工具是一根弯针和一把渔形刀,就是干活的全部家当。

棚匠的手艺之高,且各有所长:有的善于因地制宜搭制,夏季大户人家搭起的纳凉大棚,做得很妙,能让外人看似院中套院,排场奢华。有的善于红棚内外饰,棚上的栏杆油漆彩绘,四面云角的镂刻雕饰,你只要能想到的,他们都能做得到。有的因地制宜搭制宫殿式的丧事专用白棚,五脊六兽,一殿一卷就复杂得多了。但甭管哪一种棚都要求牢靠结实,能避风雨,这才是主要目的。据说棚匠和瓦匠在一起干活,瓦匠是从下往上垒砖,而棚匠却是自上往下搭架子,结果棚匠干得又快又好,受到鲁班的赞扬和好评。后来,棚匠也是属于鲁班行的工匠,成了一项专门的行业。所以,搭棚业奉鲁班为行业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生辰之日都要举办祭祀活动、祭奠先师。同时还要搭台唱戏,举办宴席,盛况空前。

新中国成立后,搭棚业转到建筑行业,是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工种。成为名副其实的架子工,普遍用钢管、扣件,坚固耐用,更加安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