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崔颢和他的《黄鹤楼》
幸福的眼睛
牡丹(外一首)
心中的故乡
《北京饭局》
连载
连载
儿子成了墙头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载

一家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老板2000年加入长安俱乐部,为取得终身会员资格,他先是支付了1.2万美元的会费,之后每年还要再交纳1250美元的年费。“我的家人听说我这样做,他们都惊呆了。”他跟媒体说,其实自己申请进入长安俱乐部,并不是因为想满足虚荣心,也不是为了用这个资格来证明自己的尊贵,“长安俱乐部里有700多名会员,个个堪称是商界精英,与他们打交道,可以偷学到许多真经。”

事实上,长安俱乐部的主打服务确实是“商务”。据媒体报道,这里差不多每个月都至少要举办六次活动,其中商务活动是“重头戏”。

比方说,当俱乐部发现很多会员都想买房却不知道应该在哪儿买时,就会用大半年的时间对全国所有的高档房地产进行研究,然后安排一场很专业的房地产活动:将十五家具有投资价值的楼盘老总请来,以销售人员的身份来介绍项目。再比如当年银监会成立时,长安俱乐部曾请来证监会、银监会及几大国有银行、海外银行的领导,通过举办金融投资论坛,让会员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一些金融方面的信息与知识。

由于打通了政商两界,并成功聚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企业家,长安俱乐部越来越成为高端商务人士的聚集地。在那里,他们结识更多生意上的伙伴,也许只是一次简单的下午茶,就谈成了一桩影响某行业发展的大生意。

女首富坐镇幕后管理

长安俱乐部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能量,很大程度上与一个女人有关。她就是素有“内地第一富婆”之称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

陈丽华,1941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华工商联委员,中国满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丰富的人脉积累使得她打通了政商两界,外界普遍认为,能够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上拿到长安俱乐部那块地,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能力所及。

2002年,陈丽华接受北京电视台一位编导的采访,当被问及当年长安俱乐部的兴建时,她回答说,其实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顺遂,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香港炒别墅完成资本积累的陈丽华转战内地,长安俱乐部是她在内地投资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当时我一说要做长安俱乐部,很多朋友们说,丽华你可做不了,”她说,“先是在举办亚运会前不能开工,亚运会结束了,还是不让开工。开不了工,这块地等于白拿。亚运会结束又一年多了,领导还是不让开工。”

她的儿子赵勇在一旁补充:“当时我们都非常犹豫。因为这是第一个项目,投入多,压力大。但是我感觉她当时有这个坚定性,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干好。而且她说这是第一个项目,决不能让人说咱们不讲信用。”

1993年,陈丽华拿到这块地的第四年,长安俱乐部终于开工。“最后我看手续办成了,夜里十一点多,我亲自带了四辆汽车的人开始干,我拿着铁锹,就开始铲,铲了半夜,把我冷得不行。”陈丽华说,这件事让她在房地产界学到了很多经验,“不能因为是我的资金就什么都不顾,每件事都要按政府的要求,要不咱就别干。这一课我时刻都不能忘记。”

如今,年过花甲的陈丽华醉心于自己钟爱的紫檀木打磨,富华集团旗下地产业务很大程度上已交由儿子赵勇打理。长安俱乐部则早在运营之初,就聘请了美国会所管理公司CCA代为管理,一切仿佛都已平静如初。只是陈丽华和已故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握手的大照片,还依然高挂在长安俱乐部网站的“历史”栏里。

阿拉善SEE

北京朝阳公园南门旁边的绿荫后,隐藏了一座看起来不显眼的水泥灰建筑:万科中心。2009年10月28日这一天,这里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人流不断汇入。还有人拄着拐杖出席。大多数都西服革履,有些穿着唐装,也有少数人穿着休闲服。他们胸前贴着绿色的树叶标签,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

即将召开的阿拉善SEE理事换届选举大会让他们聚集于此。

柳传志、王石、陈东升、郭广昌、林荣强、冯仑、任志强……这些企业圈里的“大佬”都是阿拉善SEE的理事。成立五年来,阿拉善SEE已经成为聚集了很多中国企业家的NGO组织,明星企业家和后起之秀都云集于此。这里勾勒的不仅是保护环境、治理沙漠的绿色图谱,也描绘了企业家们的公共生活。

“我是来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一个年轻的还不知名的企业家笑了笑,他穿着黑色的中山装匆匆走进会场,“这是我业余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