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王王君洁 牛苗苗)俭学街社区路妈妈前段时间总是愁眉不展,原来,自己的宝贝儿子小路都30多岁了,还不谈对象,也不出去找工作,整天就闷在家里玩电脑,靠老人来养活。邻居点拨老人,去找俭学街社区心理疏导室。社区专职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后,给小路“问诊把脉”,经过多次心理辅导和沟通,终于打开了小路的心结,小路精神状态好了起来。社区还给小路开出了“药方”——为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这些对广大普通市民来说,可能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贵族享受”,在金水区却正在走向“普惠制”。依托辖区院校相对集中等优势,该区在各社区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心理咨询师、离退休干部和志愿者等人员为主,以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辅的心理疏导工作者队伍。各社区将心理疏导寓于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建立了外来人员、失业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及成瘾性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机制;开设了社区心理咨询热线,开展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救助等活动。
在金水,“王永顺调解室”、 “张民安调解室”等一批个性化调解室在化解社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金水区还在辖区各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学生小王自从三年级时母亲身体瘫痪后,母亲脾气变得暴躁,他也变得沉默寡言,失去了一个孩子应有的烂漫和快乐。郑州市少年先锋学校心理咨询师刘维琴到家中对母子二人进行心理辅导。农大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多次到家中为其打扫卫生,与大人聊天,为孩子辅导功课。社区还组织小王参加“四点钟课堂”,为其辅导功课。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小王母子的心态和状态双双“多云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