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城市的温情
去召唤“老漂族”
学前教育不该全面市场化
信用才是银行的
“催债利器”
统一订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忙文化”
中间阶层缺失
危害社会和谐
国民读书量与
书香社会的距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用城市的温情
去召唤“老漂族”

用城市的温情

去召唤“老漂族”

有人称这个群体为“老漂族”。中国古语云“叶落归根”,而“老漂族”却在应归根时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民调显示:近5成受访的城市外来年轻人表示一年难得见父母一次,93%的受访者称,父母从来没有来过自己工作的城市。他们希望与父母在城市中团聚。但“团聚”后的实情往往是:老人们在遭遇新生活环境的种种不适之外,还要忍受孤独和思乡的煎熬。漂泊的晚年难言幸福。(10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在空巢化越来越严重,养老形式也日趋严峻的语境下,“老漂族”解决了工作与养老两难顾的难题,让亲人分离变成了亲人相聚,晚景孤独的凄凉不再,那种“空巢老人死了十天无人问”的悲情不再,子女休假长途奔波为看一眼父母的烦恼不再,老人有了儿孙绕膝之欢,儿孙尽孝也能“做在当前”,可以说这是一种双赢,也是未来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父母空巢的一种出路。

以东莞为代表的人口输入地,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在人口红利不再,“用工荒”已经凸现的情况下,能否解决“老漂族”的思乡之苦,用城市的温情与人性留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不仅考验着城市的智慧和包容性,更是能否留得住外来务工人员,给东莞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而持续的人力支撑。

对于公共管理部门来说,必须意识到,“老漂族”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和谐与否的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小家既大社会,一个小家庭出现矛盾,其实也是一个社会隐患的诱点。因此,首先在认识上应当正视,不能将视为每一个家庭的事,而应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的角度来看待。

其次,对于“老漂族”的融入城市难的难题,应当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干预措施。就时下来看,“老漂族”目前仍是社会管理的盲区,这一现状必须打破。

再次,关注“老漂族”心理健康要运用综合手段,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一方面要对子女重视“精神敬老”给予合理的引导,充分发挥内部挖潜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实施外部干预,比如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还比如要将“老漂族”纳入社会一体化管理,并作为一个新的工作点给予强化和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心和关注“老漂族”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顾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更为人性化的关心和关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幸福东莞”的一个切口。当老漂族“直把异乡当故乡”的归属感有处落地,一个城市的魅力才有了更充分的彰显。 南 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