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里斯本夜车》
寻找战友
空灵与宽容
寄情寄畅园
人生的提醒
qhq3350
qhq335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生的提醒

许 锋

记得很早很早以前,我上小学时,乃至我上初中时,我吃饭都是很“香”的——这是我母亲的原话,她说我吃饭香,是因为我吃饭吧唧嘴。我受了母亲的“鼓舞”,吃饭时更努力地吧唧嘴。循环往复,已然成习惯了。

说实话,十几岁前,我不知道吧唧嘴是不文明的。也从没人提醒过我。最应该提醒我的是父母,但是他们对我的这种“表现”持“褒扬”态度,导致我在丑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幸亏我觉悟得快。偶然,我发现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痛改前非,力争让自己的吃相不至于太没涵养。

可是,吃饭吧唧嘴的孩子还有。有时,我们搞活动,完了聚餐,一桌子同学,就有吧唧嘴的。吧唧,吧唧,声音很大,很难听。和我当年一样。我不好意思当面提醒,毕竟都是大学生,大孩子,说出来很难为情。

再有类似机会时,我会在餐前认真提醒。这时的我是大家的师者,年岁也最大,饭也是我掏钱请,我有资格说。我会讲很多老板都是在餐桌上观察人的,以后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肯定会有和老板共进午餐的机会,到了那时,文明和修养就十分重要了——比如,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能出溜出溜——我边说边嘴里出声模仿,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女生乐得前仰后合,男生也哈哈大笑。还有,不能领导夹菜你转桌,比如许老师正要下筷,筷子都够着一块香喷喷的红烧肉了,你把转盘飞快地转走了——同学们又是一阵哈哈大笑。还有,餐桌上的文明,大家要坚持用公筷,口水这个东西,中国人原来是不嫌弃的,一个锅里搅和,觉得亲切,可是,亲切是要付出代价的,各种各样的传染病防不胜防;另外一个问题是,用公筷,当剩了菜肴时,谁打包回去,都不觉得膈应——膈应,东北话,就是难受,不舒服。

同学们都很聪明,都懂。开始吃饭时,我就发现原来那位嘴巴吧唧得很厉害的同学,不会吃饭了。动作真的很不协调。还有的同学不喜欢使用公筷,要么忘了,要么“公”“私”兼顾。个别同学,吃相文雅,吃法文明。看来,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了。

随着每次聚会我的提醒,再后来的聚餐中,我发现,吧唧嘴的同学,不吧唧了,吃得很正常。公筷,大家都用。别人夹菜,大家也不转桌。碰杯,大家也不再把杯子举得老高。转盘子,不再忽而左,忽而右。

——是的,孩子们的成长,有些事儿是需要提醒的。谁想做个粗俗的人?

那日在某西餐厅吃饭,一个人大声地喊服务员拿辣椒酱。他身边的领导就毫不客气地说,说话声音要小一点,这是西餐厅——难道在中餐厅就可以大声地喊服务员拿辣椒酱?不是。领导借喻而已。

悟性高的人,提醒一次就记住了。悟性差的人,可能得提醒几次。个别人,再提醒也不长记性。极个别人,视而不见,别人都用公筷,就他唆一下筷子,然后把筷子戳向餐盘,乃至一顿翻腾。

这样的人,不管职位高低,学养如何,都是不招人待见的。或者要说他有多么深厚的学养,读了多少多少的书,有什么留洋的背景,我都嗤之以鼻。骨子里,他还是一介莽夫而已。

人生由诸多细节组成,提醒,是成长重要的一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