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如何破除“部门利益”
“奶酪”坚硬怎么动?
谋事贵在务实
城市“牛皮癣”考验
社会治理能力
消除职业教育偏见
比高考双轨更难
低价药为何经常“消失”
权力不应过多干预艺术
深化改革需重视中间环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市“牛皮癣”考验
社会治理能力

城市“牛皮癣”考验

社会治理能力

一根电线杆上,少则五六张小广告,多则十几张。记者从银川市新宁巷北端走到南端,再沿着新华街走到鼓楼步行街,沿路电线杆、路灯杆、马路道牙子、灯箱等,都有小广告或者小广告被清理后留下的痕迹。(3月21日《人民日报》)

城市野广告或叫“牛皮癣”广告,是人们形容城市里,车站、街道、厕所、小区等公共场合非法张贴或者涂写小广告的现象,是一种无孔不入的“城市病”,只要是显眼的地方无处不在,令大家深恶痛绝。多数情况下,这些广告是不合法的,涉及办假证、非法行医等违法经营行为,而且数量大、清除困难,对城市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牛皮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涉嫌违法犯罪信息危害社会的,比如经常看到的“办证刻章”“快速贷款”“代取公积金”“枪支迷药”“治疗性病”等,其中虚假、欺骗类的信息比较多,这类广告在城中村、小街小巷等各类流动人口比较集中居住和出入的区域张贴;二是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的,比如房屋租赁、电器维修、疏通下水道、家政服务等,这类信息在与目标消费者能够直接接触的空间特别是老式住宅区域的墙体、楼道张贴,如老式小区,这类小区往往没有物业或者管理不够严格,给乱张贴、乱涂写留下了生存空间;三是涂鸦。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还是以前两种居多。

一谈到城市“牛皮癣”,很多人义愤填膺。之所以用“牛皮癣”代称,也是因为它确实像牛皮癣一样是个“顽症”,反反复复难以根治。但也有不少人,一边谴责这种现象,一边还拨打上面的电话。这种市场需求的存在无疑助长了小广告的日益猖獗和极度泛滥,是“牛皮癣”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加之非法小广告制作成本低、收益高、易逃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些人不惜铤而走险。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是城市“牛皮癣”治理面临的两个难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治理难题都是涉及多头管理,也正是因为涉及多头管理,客观上就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使原本的难题“难上加难”。就像城市“牛皮癣”一样,不仅需要城管部门日常监管和创新治理方式,而且需要公安、税务、工商部门联动,着力打击假广告、假证件、假发票等涉嫌犯罪的行为及其人员和窝点。

城市“牛皮癣”考验着社会的治理能力。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折射内涵之变,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城市“牛皮癣”的治理,需要疏堵结合、群防群治、多策并举、对症下药,需要政府、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介入、积极参与,才能让这一顽疾、这一看似小事的“大事”得到有效解决,彻底还城市一张干净清爽的面容。 宋 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