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六个脚印,走着瞧》
缸炉烧饼
玉龙飞雪(国画) 董继宁
草鞋
张之洞的
“三不争”
贺树建 书法
骂不倒的博士
兴国寺石塔
郑州古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草鞋

孙青瑜

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草鞋,顾名思义也就是用草作材料编织的一种鞋,它最早的名字叫“扉”,又名“不借”,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五总志》中曾曰:“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直到今日,我们豫东一带,仍有借金借银不借鞋的忌讳,听母亲说,是怕被人踩在脚下,不吉祥。

在古代,草鞋是没有阶层感的,属人人必备之物,就连贵为天子的汉文帝也曾“履不借以视朝”,也就是说草鞋不但下得了田头,也上得了朝堂,也游得了名山大川,所以历代隐士侠客们皆乐在草鞋上觅风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

编草鞋在我们豫东一带不叫“编”,而是叫“拧”,材料多是就地而取,什么稻草,麦秸,玉米秸、芦苇皆可作拧草鞋之需。草鞋和布鞋一样,也是分季节的,有系绳的春秋鞋,有带眼儿的拖鞋,也有踩雪御寒的高底儿草鞋。高底儿草鞋的主要功能是御寒踏雪,所以对鞋底要求就有了尺度,以四指厚为易,中间挖有凹槽,防水防滑又保暖,属于木屐和草鞋的杂交产物,只是“百度”不到这种鞋样儿。但它却是我们豫东一带农家的“冬宝”之一。因为我们豫东地区冬天寒冷而漫长,又没有暖气和热炕头,易冻透,搓手跺脚,无处可钻。常言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上生”,于是,脚便成了我们防寒的第一要塞。而在那个没有雪地靴、胶鞋、皮鞋的年代,护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隔潮,而隔潮的办法,就是抬高鞋底。高底草鞋刚好有这一特点,防潮踩雪,一鞋双用,备受中原人喜爱。每年一进“一九”,大街上卖高底儿草鞋的便多了起来,一进腊月,几乎上一个镇子的草鞋大军,早集一来,呱哒声此起彼伏,在那条街上响彻了3000年之久。

作为穿高底草鞋长大的一代人,我对它的感情自然是无以言表的,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皮鞋,逢到下雪天,全校同学几乎是集体草鞋上阵,从家到学校一路走了,个个一后背的泥点子,甩至后脑勺者也大有人在。这时候如果偶见一双大头翻毛皮鞋行走在我们中间,不需看,那一定是某位镇长的闺女或儿子。那时候草鞋甩给我们不光是一后背的雪和泥,还有甩不掉的农家身份。

由于父亲长年伏案写作,血气走不开,家里又没有暖气,所以他的脚比我们更宜冷,每年一进二九,父亲就早早地把草鞋找出来穿上,一直穿到来年的二月份。有一年冬天,一位热心读者从邻县赶来找父亲。在镇上打听了一圈儿,打听到我家,不想见到父亲上穿了一件军大衣,脚蹬一双旧草鞋,怔了:“你咋会是孙老师呢?”父亲一听,哈哈大笑道:“汉文帝‘履不借以视朝’,我不是汉文帝,我穿着草鞋欢迎你,咋就不是我了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