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不少文学名著中的第一句话、第一段话,往往是整部著作的神韵所在。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茶花女》(小仲马) 我认为只有深刻地研究过人,才能创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认真地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 《爱玛》(简·奥斯汀) 爱玛·伍德豪斯清秀、聪明、富裕,家庭舒适,性情快乐,似乎同时有了生活上的几种最大幸福,已经无忧无虑地在世上过了差不多21个年头了。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 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老人与海》(海明威)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摘自《解放日报》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