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啃桃子
意外的鲜花
鹤寿图(国画) 孟 超
余 味
《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
绿了芭蕉(国画) 丁中一
怀着一朵芬芳
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意外的鲜花

♣ 八月天

6月24日,周六,下午有一场约会,一场关于一本书的约会,当然也是人的约会——何弘、吴元成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脉》的新书分享会。

何弘是省文学院院长,也是著名的评论家,任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多年来,何弘老师对我的创作有过很大帮助,不仅点评过我的作品,为我的长篇小说《中原狐》写过长达数千字的序言,还经常指导我创作。尤其是我去年承担省委宣传部“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反映郑州航空港建设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任务以来,创作中遇到不少问题,每次找他请教,他都会不惜时间,悉心指导,帮我出主意想办法。

《命脉》从策划、立项、采访、创作到付梓,历经三年之久。与何弘见面,每次都会聊到这本书的创作,他也向我讲到他与吴元成创作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因此,对《命脉》这部著作期待已久。能有与何弘、吴元成等文友共同讨论《命脉》的机会,当然不会错过。

于我而言,周末与工作日并无区别。自从专事写作,每一天都在文字中沉陷,而离开书桌走出去,无论是朋友相聚,还是文学活动,都是极为奢侈的放松。于是,提前几日,便与好友尹聿约好同往。

整日在家,难免放浪形骸。几日不剃须、不洗澡,几近馊掉。出门,须以良好形象示人,何况参加如此神圣的约会。故沐浴更衣,理发剃须。感觉对得住那些并不常见的师友了,对得住那本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书了,也对得住那个叫“大树空间”的书屋了,心情怡然,下楼出发。

对“大树”并不陌生,除了与其“庄主”张娇有过一面之缘,还互为微信好友,经常看到她发的一些读书活动,之前也曾参加过一次“大树”举办的一个朋友的读书会。但那次活动不在“大树”总部,故这次来“大树”,还算第一次。

一向守时的我,却因为走了弯路迟到了。等走进空间不大、充满文化气息的“大树空间”,中间的长方形桌子周围及书屋的角角落落都坐满了人,未及寒暄,匆忙落座,便进入分享会的实质性内容。

分享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大家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张娇隆重介绍这次分享会的主角——何弘与吴元成,还有编者之一、河南文艺出版社副主编郑雄;接下来,何弘、吴元成谈创作的初衷、艰辛历程,郑雄谈编辑本书的一些情况与体会,朗诵家朗诵作品片段,读者互动等。对于这些程序,我是熟悉的,虽然在讨论作品时会有兴奋、激动,但这一切,还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命脉》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很多专家与读者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认为《命脉》是一部贯穿历史与现实,融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和文化为一体,兼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作者站在全人类与水的关系和水文明的高度,把南水北调工程上升到文学层次、自然辩证法的层次,具有独特的思辨精神。

令我想不到的是,南阳籍著名作家周大新在《命脉》研讨会上发言的时候,会哽咽不止,多次流泪。我虽然没在现场,但我可以想象到,周大新讲这段话的时候,一定充满了真情:“我觉得《命脉》这本书值得全国人尤其是北京人好好学学,我甚至觉得,应该在北京专门开一个会议,把《命脉》这本书发到北京的所有区县、街道办事处,发给所有的北京市民,要让他们知道这水来得多么不容易,要让他们知道,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才让一渠清水流到了京城。这些水,是水,但这些水又不全是水,还有血,还有汗。”

由此可以看出,《命脉》是饱含真情的,是打动人心的。那些故事,让居住在北京的周大新,对家中水龙头中的清水有了特殊的认识。

再回到“大树空间”的分享会上。互动环节临近尾声,大家依然意犹未尽、争相发言,主持人张娇拿起话筒,爆出了一个意外的“插曲”:大河文摘报编辑张茹女士为两位作家献上两束鲜花。

这真有点戏剧化了。读者为作者献花的情景,我是第一次见到。

张茹动情地说,她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能喝上丹江水,是如此的不易。她趁此机会,除了表示对何弘、吴元成两位作家的敬意外,还期望通过他们转达自己对那些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牺牲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我再次被打动。之前,被周大新的发言打动,现在,被张茹的真情打动。说到底,我们都是被《命脉》打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