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微不足道的至美
太行秋韵(国画) 马立新
曾公亮治郑“有能声”
忍 冬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丰收的喜悦(摄影) 郭东伟
一矿肉火烧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曾公亮治郑“有能声”

♣ 宋宗祧

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改荥州为郑州,直到清末的一千多年间,很多名人都担任过郑州的地方官,如唐高祖李渊、唐宰相朱敬则等。这里要说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于著名的客家之乡——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曾公亮一生政绩卓著,官至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受封鲁国公。

曾公亮自幼就很有抱负,且气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曾公亮的父亲名曾会,官至刑部侍郎,后因年老致仕回家颐养天年。乾兴元年(1022年),宋仁宗赵祯登基,曾公亮奉父命进京祝贺。仁宗见曾公子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谈吐不俗,就想以“荫补”的方式,任命其为大理评事。所谓“荫补”,简言之,就是老子当大官,儿子封小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受十年寒窗苦。但曾公子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婉言谢绝。他皮谦骨傲地说,我要通过真才实学考取功名。靠“斜封”混个官二代,我嫌丢人。请恕微臣不能赴调。果不其然,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子就春风得意,一举考中进士甲科,知会稽县(今属浙江)。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55岁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据《宋史·曾公亮传》和宋人笔记记载:曾公亮担任郑州“市长”期间,“为政有能声”。他打黑治贪,强化社会治安,实现了政治清明。在他的治理下,从市区到乡村,一派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祥和世风,老百姓称之为“曾开门”。所谓“曾开门”,就是你家有再多的存款、现金、宝贝疙瘩也没人惦记;大姑娘小媳妇一觉睡到大天明也不用上门闩;谁要是串门走亲戚,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随便,门爱关不关。有一次潞国公文彦博自长安回京师路过郑州,前往拜访好友曾公亮,曾公置酒款待。两人正喝得高兴,文彦博的一名亲随跑来禀告,潞公最心爱的银杯不见了。曾公亮拍着胸脯,豪气干云地说:“恕我不敬,银杯不可能在我这里失窃!不过,潞公但请放心,如果是流窜犯作案,三日内一准破案!但我怀疑是你身边人所为。若果如此,即日就可见分晓。”文彦博摇了摇头,摊开双手,表示很无奈。谁知日暮时分,小吏便拎进来一个人,扑通一声跪在潞国公面前,浑身筛糠,招认不讳。文彦博见状大惊失色,果然是自己贴身的一个随从!文彦博看着曾公亮,由满脸狐疑转而粲然一笑:“曾公果然厉害!”曾公亮亦笑,“谦谦得意”地说道:“我这儿并不全靠‘警察’办案,‘社区大妈’的‘电子眼’也厉害着哩!”文彦博大为叹服。

曾公亮不仅下大力气强化社会治安,还特别关注民生。当时郑州地区流行“粗腿病”。所谓“粗腿病”,就是患病的人腿部莫名其状地异常粗大,病人不仅非常痛苦,还影响出行和劳作。曾公亮对此寝食难安。为了找到解决办法,他经常到乡村和“社区”走访,有时还连续数日到病情最严重的村子“蹲点”。终于,曾公亮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凡是发病率高的村子,环境卫生都差,尤其是作为饮水来源的河道沟渠,垃圾漂浮,蚊蝇滋生,极为污浊。于是,曾公亮发动老百姓清理沟渠,搞好环境卫生,多打水井,改饮沟渠水为井水。与此同时,发动“赤脚医生”,挖掘民间土方验方,多方施治,很快使患“粗腿病”的人数大幅度下降,数年后竟然基本绝迹。

曾公高寿。元丰元年(1078年),公以八十岁的高龄辞世。神宗皇帝辍朝三日,亲临哭祭,谥曰宣靖。及葬,神宗又为其碑首题字:“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曾公葬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市),墓址在今八千乡辛庄村南一华里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