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3  
PDF 版
新年试笔“文老弟”
图片说明
“窟窿”与“孔”
苏东坡的广告诗
货币战争
图片说明
郑州的无轨电车
蜗居
虎头蛇尾“刘跃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博客丛林
新年试笔“文老弟”
冯骥才
中原网  日期: 2008-02-14  来源: 郑州日报  
  新年初始,坐在书桌前,桌上放着一叠白纸一支笔,一杯清茶。我喜欢是纯净的玻璃杯沏茶。茶是去年三月下扬州考察古民居时友人赠送的,没料到密封得如此好,开水沏下,居然连江南碧绿的春色都沏出来了。依我的习惯,笔和白纸一直放在案头,随手可用。是不是由于一年初始,生命待兴,纸也放光;笔管似乎在鼓胀,好像墨汁在里边膨亨欲涌,写作的欲望随之而来。第一篇文章应写什么,写谁?抬手一拍脑门,脑袋里居然冒出一位鹤发童颜、目光矍铄的人——文怀沙。我缘何先想到了他?

  他是我最“老”的朋友,今年九十六高龄,长我三十多岁;但他偏偏说他的年龄按“公岁”计算,这么一算,他又小我二十岁。我问他,对您我应“称兄”还是“道弟”呢?他说,骥才你不要称我“文老”,我讨厌“老”,你就叫我“文老弟”好了。我开玩笑地一叫他“文老弟”,他果真高兴地“哎哎”地答应着。

  当然,他是长辈——我所尊敬的长辈。他以长辈之情对我十分爱惜。他当着旁人对我的溢美之词常常叫我愧不敢当,但他说话语调中那份激情却叫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次他居然叫他的入室弟子、大书家任步武先生把我的小说《三寸金莲》书写下来。这可是书写本而非手抄本,洋洋十万字端庄精致的楷书呵。任步武先生写了整整一年,这部书的精印出版却是文怀沙亲手的操作,他何以用自己可以著书立说的时间来为一位晚辈后生操持这样的事?这可能正是一种纯粹的文人情怀吧。

  一次济南的齐鲁晚报社为我开文学与绘画作品研讨会,问我请谁,我说请苗子、郁风、丁聪、韩美林、刘炳森、钟呈祥等,都是好友。报社的活动组织者说他们还请了文怀沙。我想这么远他不一定来。谁想一请他就来了。他好像年轻的行者,说走就走,说到就到。经他一说才知道,他出国访问二十天刚刚到北京。我担心他累,那年按公岁也四十五岁(90岁)了。谁想他情致甚浓,在开幕式我站在台上讲话时,他突然打断我的话,开口一口气就讲了十多分钟,叫我戳在台上好生尴尬,可是如此高龄又率性的老人,信口开河,妙语如珠,当今世上哪里去找?我便含着笑听他说,享受他,等他发挥尽致,再把自己的话接上。

  文老有两样令文坛称奇。一样是身体好,腰不弯,背不驮,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皮肤如上好的细绸泛着光亮,没有任何沉斑老痣;二样是思维敏捷,记忆如电脑,随口引经据典,唇间妙趣无穷,雅俗不分随口来,嬉笑怒骂皆文章。他这两样——前一样(身体)还给后一样(才思)帮忙。每当他谈古论今,语出如江河直下,滔滔不绝,靠的正是他沛然的元气。他声朗气足,字句清晰,语速飞快,别人别想插嘴。他还带着年轻人那种逞强好胜,捋起胳膊叫人欣赏他皮肤所表现出的健康奇迹,张开嘴巴叫人倾倒他超人敏捷的思维乃至信马由缰。他走路时常常会把手中的拐杖夹在胳膊间,健步如飞,他是真的忘了自己的年纪,还是在炫耀自己超凡的体质?

  依我看,他这令人称奇之处,正是一种生命的魅力——长盛不衰以及自我的张扬。

  文怀沙一次手部做手术。为他做手术的护士大口罩遮住下半张脸,露出的一双黑眼睛又大又黑又柔又亮,护士的美令文怀沙惊呆。当医生要为他注射麻药时,他却说只要望着这美丽的护士就不必注射麻药了。果真,他没有注射麻药就成功地做了这次手术。他曾经在电视里讲起这件事。有人说他太风流,有人认为这位“国学大师”似乎还有点不正经。但为什么不去想一想,给他做手术的医生为什么同意他这种“几近荒唐”的想法?其实,当时医生听得出,他没有半点狎邪,只有对美的崇拜与神往。这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居然还像年轻人那样痴迷于异性的美和人性的美。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惟年轻人才有的生命激情。当然,他还有一种潜在的心理与精神,就是对生命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挑战。

  我想,肯定是他这种不常见的、甚至是“反常”的想法,把医生打动了。他在完成一次非常规的手术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对生命春天的重温,还有对自身生命活力的自信。

  我想,之所以我喜欢他。除去渊博的学识,更是喜欢他这种精神。这种直逼生命,始终把握着生命主动这种健康的生命态度。

  为此我亦明白,一年之始为什么忽然想起他来。是由于这一天是新的一轮生命时间的开始。我们都会对上天赐予新的一段生命时间而心怀感恩之情,同时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生命活力纵情挥洒,就像文怀沙——不,我的“文老弟”这样。

  写到此处,我竟然惊奇地发现,玻璃杯里散发出的春色的光竟然映绿了杯子周围的空气。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