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11
38
世界各国颇具特色的地铁
“上北下南”的由来
《城市杯具》
从何处思想
我的“规矩”书法情怀
tpzz1100511
tpzz1100518
tpzz110051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从何处思想

从何处思想

——读张宁《内部时空》

在我们很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意愿可以支撑一切,想写作就可以写作,想思想就可以思想,事实上不是的。思想不仅仅需要智力和意愿的支撑,它更需要独特的心灵、自由精神气质和渗透于整个人生的学养的支撑,它要求思想者拥有某种独立于时代和环境的东西。也可以说,这是思想的条件。

在循规蹈矩日趋肤浅的人群中,在学术普遍地成为职业工具和谈资的时代,思想者肯定是孤独的,他讨厌调和、功利化和各种简单的一般性观念。他在观察和描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在强调个人的责任——个人的心理事实和伦理现实。

读张宁的《内部时空》,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

这些年,张宁在学术体制内为坚持有深度品质的生活付出了不少情绪代价,在体制外为创造一个包括他的研究生、朋友和民间思想者可以共享的精神空间付出了各种努力。是天性、宽广的道义与责任、知识者的良知与理想,让他这样生活,让他习惯于这样生活。这个人,他的笑容里有一种从少年时代延续的甜美,精神生活里有一种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下来的热情。他的那些文字是在这种生活根基上产生的。

2009年初夏,我读到书稿,想写写这本书背后的这个思想者,张宁发来两次邮件告诫:一定不要写书后的这个“人”,虽然他知道我不会夸张地描述一个人。就这样,一直拖到了深秋,游移不决该怎么写这个短文。我既不愿违背作者的原则,也不愿违背自己作为一个读者、一个写作者的心愿,最后还是想说出思想背后的这个内心辽阔的人。因为,今天有太多的人躲在著述的背后,躲在作家、思想家身份的背后,无视自己作为人的弱点,自我陶醉;有普世之爱、有人格魅力的思想者并不多。

生活与学术互为因果,这本书呈现了一种诚恳思想、真实表达的方式,如在《现代传统、公众期待与文学的内部秩序》一文中,作者写道:“在试图表达这种经验时,我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因为这种经验不仅是片面的、发散的、难以概括的,而且也处于各种问题的缠绕之中……”到了一定的时候,把我们斑驳的内心、把我们叙述机制里的问题、把我们日渐淡忘的刻骨铭心的经验描述出来,是重要之本。

这些文字,源于坚实的细腻的经验。作者分析、描述的这些问题,有文学内部的,有现实内部的,有人心内部的,有悖论重重的文化现象,即便是重大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等,也都能够落在一个具体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表达、情绪的介入方式,离我们都很近,曾牵扯过、正在或将来依然会牵扯我们难言的心情。

多年来,张宁对学界的问题有深入的体察,不仅是体察,更保持了一个思想者应有的有品性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意味着丧失、再丧失一些利益及社会身份。这样一个人写作时,已经不想再多写一空无之句。坚持对于个人真实感受性的表达,对于问题真正地切入与展开,自然是这部著述的特色。

一个思想者的深度言说,帮助我们发现:一个时代的光与影,学界的各种潜规则与风波,原由在哪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作者张宁的精神自传和我们这个时代学界的某种脉络史。

在《别愤怒,也别“主义”,只体味情境:“范跑跑事件”的三个悖论》一文中,作者这样分析:

如果不教条主义,不简化从问题到结论的无数中间项,那么唯有体味他人的境况,体味问题产生和延伸的所有具体情景,才能避免远离真相、也远离真理的过于主观化的判断,才能使各种表面看起来彼此冲突的经验达到应有的融通。至于我们所担心的文明与道德底线,它与更复杂的政治社会情形千奇百怪地连接在一起,我们抓到的触目的“线下”事例,有时反而不在底线之下;而我们平素心安理得的犬儒主义生活,有时却并不在底线之上。

很多曾令我眼花缭乱至心烦的现实伦理话题,在这里都有了融通真相、道德和更复杂的社会政治情形的思考,有了沉潜的清晰的向前推进的描述。

作者一层层地扎下去分析,沉郁又细致地揭开了我们话语叙述机制里的秘密,原来一些顽固的现象、问题却是我们叙述出来的“存在”,话语叙述机制的力量是那么大,又那么容易导入误区。作者多年来养就的综合思想能力,总是能激活常规思维板结或达不到的区域。

在这本书里,对外界的反省与作者的自律和自省,始终同时推进,这也是一个思想者的文字之可信的前提。他是思想着的个人,并且习惯于打量自身,这一点很重要。

实际上,很多学界中人,不仅没有学会分析社会和文化,更没有学会分析自己。高调言说着的那个自己,借着对强大之物的依赖,享有着自我豁免权,在道德优越感里,所讲的种种宏论,却总在击伤着他人内心最柔软的部位。学会情境化的分析,尊重复杂性的人性之流露,不要简单的评判,不要陷身于、满足于种种知识连缀和阐释之中,也许,这样我们才能渐渐地学会客观地思想、人道地讲话、宽广地爱红尘世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