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摘樱桃
翰墨精神
禅音清泉(国画) 康芳
牧羊女(国画) 蔡卫星
《匠人精神II》
烤烟叶的日子
陆游与大散关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翰墨精神

天才画家李伯安

♣ 钟章法

编者按:5月2日是我省著名画家李伯安先生逝世19周年,他的代表作高约两米,总长120余米的水墨史诗长卷《走出巴颜喀拉》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丰碑,是河南人为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画要发展,需要有这样的艺术家。

李伯安,194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是一位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的画家。他将全部的身心融入到终未完成的鸿篇巨制《走出巴颜喀拉》之中。

冯骥才先生曾说:“在本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国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

《走出巴颜喀拉》长卷的创作母题是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和哺育地之一,黄河历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李伯安的创作思路是:文明的源头——黄河,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身处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的李伯安,在1988年首次深入青海藏区写生体验后,就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目光锁定在了巴颜喀拉。他为中华民族的风骨、中华文明博大深沉的精神表现,找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表现方式和与众不同的绘画角度,为自己的艺术生涯设定了一个宏大目标。

为了艺术创作,他曾多次到青海高原写生、体验生活。经过长达十年辛勤艰苦的创作,他的《走出巴颜喀拉》终于成为一件独具面貌的艺术作品。该作品纵1.88米、横121.5米,共分十个部分,分别为“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画家从黄河源头巴颜喀拉藏牧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劳动生产、文化生活、精神状态等方方面面,对黄河文明之源予以全方位的表现,让这幅以黄河文明为命题的百米巨作《走出巴颜喀拉》,成为一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面对黄河之源芸芸众生壮阔雄奇的生活图景,观者仿佛能触摸到中华民族得以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神灵,感触到那个在浩瀚又多难岁月中奋斗不已的魂魄和黄河流域那种浓烈而无处不在的人文气息。

宏大的题材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需要创造性的表现方式。李伯安的艺术思维立足于东方的意象思维,同时又向多种艺术形式借鉴,以增强对人物的表现力,从而使得他的人物画既有坚实的民族艺术精神基础,又能突破旧有的笔墨局限,表现出了新形式、新精神。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很强的意象性和表现性。他的作品不去追求那种传统人物画的单调勾线、渲染,而是借鉴、吸取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大刀阔斧的大笔触、大块面的线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刻画。

其作品黑白对比强烈,挥洒自由洒脱又丰富多变,整体结构效果呈现出一种神秘感,具有雄强的力度和气势。特别是他那些力透纸背、钢筋铁骨般的线条,笔笔见力又疏密有致,令人不得不佩服。该作虽然是一幅人物画,却又像是一幅表现高原风光的画卷,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深度、越看越有高度,仿佛是在欣赏人与天地合二为一的无尽乐章。

爱因斯坦说:“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不是一种享受、消遣或娱乐。艺术是一项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且真正的艺术创造也不一定为别人所理解。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寂寞、孤独的事业。对于艺术来说,越是通过深刻的、痛苦的体验,越能创作出悲壮的作品。其作品也越有震撼力、越有生命力,让人过目不忘。进一步说,艺术是艺术家精神灵魂的载体。当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后,他的生命才得以长存。

李伯安为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为艺术创造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画要发展,需要有这样的艺术家。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他的艺术精神将永远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榜样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