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志节清妙“丁太尉”
落雪黄昏
乡村遗韵(国画) 刘洪海
梅花新酿暗香汤
《临渊》:生动再现 抗战敌后工作者群像
月是故乡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梅花新酿暗香汤

♣ 张富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的,赏梅需要一份清静,寂然相对,物我两忘。这般敬重清逸,绝非脱不去的矫情。终归,梅花是要落去的,梅树旁徘徊的人啊,有的折枝寄远,想祭奠或含或放的花儿,勾起亲友勿忘我的相思;有的吟诗作画,如刻碑般让梅花跃然纸上,顺便留下自己不朽的名字;有的饮食后安,用暗香来慰贴自己的心灵。

宋代词人姜夔著名的咏梅词《暗香》写得好,“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的那场酒宴,幸运了梅花:红瓣默默无闻,却能陪伴人耿耿相忆。古人用梅花来制茶汤,谓之暗香汤。这里有古人的期待:春风守信催花,如期而至,古人称之为花信风。梅花是花信风之始,最早在寒冬中开放,冷艳逼人,傲骨凛然,深得文人雅士的欢心。

林洪,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款梅花茶——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蘸以蜡,投尊缶中。夏月以热汤就盏泡之,花即绽香,可爱也”。剪下含苞待放的梅花花蕾,周身蘸上一层蜡皮,码在蜜罐里保存;来年取出,加热水浸泡,此时,花蕾缓缓绽开,暗香涌动,如冬日梅花在杯中飘逸。其实,仅一个香美可爱的名字,早已融化了茶者的心灵。宋人识得花与茶的不解之缘,与其对花饮茶,不如以花入茶,从此,一汪清水里,注入茶的恬静,平添不少花的优雅。

品出茶汤的滋味,最好让花木馨香在心中流淌,这是人与天地四时的默契。于是,花茶出现了,茶味与花香融于一体,明净茶汤中的花蕾,水中浮沉舒展,最终绽放,轻呷一口,茶的甘洌清爽与花的鲜灵芬芳直抵心脾,心灵得以涤荡。杨万里更是风情万种,这一点,林洪看得明明白白。《山家清供》记录下杨万里的诗,“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泡水,可荐酒。在南宋,花茶流行开来,《调燮类编》记载,一份花三份茶是最佳配比。花多太香,花少欠香,而不尽美。宋人的梅花重保鲜,饮的是鲜梅花茶;现在所饮的大多梅花干制而成,早没了那股鲜香滑嫩。

明朝的高濂,更加注重花香。“梅花将开时,清旦摘取半开花头,连蒂置瓷瓶内,每一两重,用炒盐一两洒之,不可用手漉坏,以厚纸数重密封,置阳处,次年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然后用花二三朵置于中,滚汤一泡,花头自开,如生可爱,充茶香甚。”清晨,摘取半开的带蒂梅花——花香蓄得足、花瓣嫩、宜于含英咀华,一层花,一层盐铺就,置于瓶中,不可以手触碰,以免沾污。再以数重厚纸密封,放置阴处。次年取用时,倒出蜂蜜,杯中放两三朵花,沸水冲泡,花头自开,既香且美。

清人顾仲在《养小录》里,也记载了这款茶,感觉是明人高濂的翻版:“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花开如生”,更看重注水花开的绝妙境界。顾仲记述的清淡饮食、清甜小吃,文字短,却常见,颇和“小”字。孟子担心,“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其大”,言下之意,饮食不可过于讲究。可孔圣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又怎么说呢?饮食之事,须养小,细心挑选食材,或腌或藏,或蒸或煮,一心一意,方能做出好吃的。乾隆皇帝以梅花、佛手、松子煮茶,名曰“三清茶”,赋诗咏颂。他赐臣此茶,不成想,连茶碗也被群臣揣入怀中带走。不得不说,君臣茶事,蛮有情趣。

“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后人受明代罗廩的启发,尝试把茶树与梅树立体间作:寒冷的冬季,梅树保护茶树免受霜冻之灾;梅花凋谢腐烂,化成养分,梅香蕴茶,花泥润茶。窨一捧梅花茶,一试文人雅事,茶过两道,梅香飘逸,沁人心脾,杯中茶花共舞,口中细腻鲜爽。

这暗香汤,香入鼻息,一拥冬日的雅致与温暖,怕是魏晋人的遗风。那隐而不见的香味,却能清澈人的心灵,心神平静,杂念止息。这般超尘脱俗里,望眼前方,一切都会好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